王毅先生为家乡天津市武清区写了一部大书。《侧身京津山海间》一书前启概述,后结寄语,中分五卷,每一卷根据历代编年顺序,分类辑录,编纂体例简明而系统。洋洋45万余言对古武清的人文史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全景式展现出武清时代变迁、地理风貌、人流聚兴、水系形成、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貌。
武清地处京畿通衢,历史久远。本书第一卷“武清的历史时空”从洪荒时代讲起,按照武清的地名变化顺序,依次记述了数千年历史变迁痕迹。“洪荒时代”中,读者在出土石器上可看出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先民为生存繁衍和改造自然所作出的努力。“泉州时代”展示了故地的演变与源流及历史发现。“泉州、雍奴并列时代”,有开疆拓境的大汉雄风,也有王莽新政的兴亡;有汉室光复、雍奴立侯的灿烂开端,也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生灵涂炭。“雍奴时代”,曾出现空前绝后的两郡两县合为一县,隋朝一统开挖运河使本地兼具河海之利。“武清时代”自天宝更名,随后五代纷争、辽宋对峙、蒙古入侵、大明设卫、女真重兴、民国建立,直至迎来解放。这一卷的书写最为饱满,史性文字是冷静的,但后人却可在改朝换代、人事更迭的兴衰嬗变中知古思今。
人文史与地貌水脉密切相关。“地脉”一卷尽述武清在山海之间、西高东低之势,水路冲衢、畿辅咽喉之要及鱼盐之利、粟枣之饶。“旧城楼署 战略眼光”一章中记录了明清古人笔下“吴粳万艘”“凤台春晓”“潞水帆樯”等诸多景致,以及镇村名称成因。武清自古有“数千年东南薮泽之雄”之称,“水脉”卷辑录了古代河渠志略中星罗棋布的洼淀泊的位置、面积,水系密布的形成,“精卫填海”等有关海的传说,以水为中心延展出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著、外族、徙民的星散流转,无数次动荡融合之后,带来武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人脉”卷细数史籍,留下清晰的时间节点和人口数据。如武清人居聚落村镇自明朝便有记载,一里一社清晰可寻。千百年丰饶水土培育出众多忠孝气节之士、文学政事之贤,“乡党名人”一章列举了从后汉至民国的历代乡贤,有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有国学宗师、书画巨子,有武林盟主、戏剧名伶,如星辰辉耀在历史的天空。“武清的文脉”卷对武清的文化基因、文化特征、文化具象进行了深入宽广的爬梳。如初始的土著文化、长期的中土文化、雄强的游牧文化、沿河的码头文化相连相融,凝结成武清的文化基因,进而形成兼容并包的社会形态。在历代帝王、诗人对武清的吟咏中可窥探彼时风貌,大量碑记、文存则留下了历史真容。
补史之缺、参史之误是“史探”意义之所在。“探索与发现”栏目是本部著作的亮点和独有的精彩,是著者对相关章节文史事件个人的研究成果和感悟,如泉州自燕、秦至汉初建制为“都”的认知,泉州初期的发祥地,西汉前泉州都属上谷而非渔阳,海淀清华园是明武清侯李伟的别业,从明清古诗中对武清旧胜景的考释与发现,以及诗词发展中音韵对“中华一统、文化先行”的作用,等等。王毅先生有着广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扎实的文献功底、灵动深邃的创造思维和相应的考古知识,这些研究成果弥补了地方人文史的某些空白,对一些文史疑难作出了解释,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依据和新的方向。旧史料与新研究结合,得以更好理解历史背后的逻辑。
武清有着复杂的历史沿革,行政建制上在京津冀间数次分合,忽视这点便无从准确把握历史的内在脉络,本书对历史的探究辑录没有停留在目前的行政区内,将地理视野探看向密切相连、长期互动的京冀等地,综合历史背景和时代沿革进行叙写,使得本部著作具有更为宏观、广阔的区域视角和整体性关照。这也是本书取名《侧身京津山海间》的原因。可以说,本书将武清人文历史的多元图景铺陈出清晰的脉络,使地域文化得到有序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强基固本的文化力量,为学界地方史研究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堪为史家之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