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代的名士灿若星辰,每一个都鲜活地镶嵌在历史的长卷中,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二十四友,这些名家多以玄学清谈著称于世,在文学、艺术、哲学层面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中华文化思想宝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说新语》以独特的视角、轻松随性的笔触和漫不经心的手法,把东汉末年到晋宋间处于乱世的那些活跃在门阀、权贵、世家、寒门中的名士言行与轶事,以笔记小说的方式记录在册。这些言论或故事部分出于传闻,但作者闲庭信步的写作态度与略带调侃的叙述方式,成就了这部书在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重要地位。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人与故事,虽然看似有点“不太正经”且没有什么具体的生存意义,但可能很有意思。
正是这些“有意思”的生活,让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显得具有某种亲和力和闲适性,所传递的文化精神也成为无数文人生活理想的投影。生活丰富与否是一回事,而超然物外的状态,的确诱人。
《世说俗谈》是文史作家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作者通过“有意思”的段子式的演绎,将魏晋名士的言行生动地展示给大家。本书保持着与原著的同步性,并运用现代视角和习惯对原著所载“众生相”进行二次提炼,让那些离我们遥远且陌生的古人一个个鲜活起来,仿佛穿越时空,坐在对面与你侃侃而谈,风趣中带着沉思,严谨里稍有诙谐,使枯燥的事件变得活泼可喜,“包袱与段子一色,幽默共温情齐飞”。
但与此同时,《世说俗谈》并不趋向戏说,相反,作者的诸多观点都有史为据,很多事件引用了如《隋书·经籍志》《晋阳秋》《晋史》《资治通鉴》等诸多正史资料,旁征博引,使得这一时期的事件更为翔实可信且具学术价值。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乱世,政治形势缺乏内在的持续性和逻辑,名士们的举止行为也相对荒诞离奇,无论是竹林七贤之一的以行为怪异著称的阮籍,还是情怀三观颇以正统自居的王羲之,都有着一定的时代共性,烙印着玩世不恭与超然物外的散淡、不羁、放逸等文人特性。这种名士习气对“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唐气象的形成,无疑有着深远影响,而那些对宇宙苍生的感悟、世间万物的探究、圣人教理的剖析以及玄妙思想的展现,都以“雄采飞扬”的气质沉淀为一种文艺特性,并成为中华文化思想宝库中的底色,一直以积极姿态延续至今。
《世说俗谈》的表达方式散淡温和,作者把人物或事件背后可能暗藏的那些阴影,尽量渲染成落日前一抹晚霞的色彩,给有些悲凉的故事加入一些抚慰人心的亮色。全书分为五大章节,以人物为主线,以事件为依托,按照其所活跃的年代顺序,正史野史相参,以现代视角来作趣味性的引领,并用大量诙谐的文字发掘沧海遗珠的人物事件细节,让读者清晰准确地捕捉到精彩画面,令人手不释卷,反复玩味。
例如在解读家庭生活中,夫妻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世说新语·排调》)
作者解读:当爹看见儿子走过,不禁得意,说我儿子真棒。妻子接了一句:“我要是嫁给你弟弟,儿子还能更棒。”不知道接下来夫妻俩有没有吵架,反正这种涉及叔嫂关系的段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兴奋点。对情感咨询师来说,你这么说话,对促进夫妻关系和谐一点意义都没有,然而才女骂人,就是有意思。
《世说俗谈》用随笔讲述那些有关亲情、爱情、友情、权力、利益、宫斗以及文化的丰富多彩,全方位立体展现魏晋名士的风流,让你不知不觉地了解到人性的复杂与多样。而优美流畅的文风使整个作品显得干净利落,再现了原著所表达的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令人心驰神往。
有些有趣的人生内涵,要俗着去讲述,可能才会走进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