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悦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报力荐
凡人何以能不朽(图)
李细成
  《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李存山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

  推荐理由:本书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故事读本,选取自周代至清代的周公、孔子、孟子、马援、诸葛亮、王昶、嵇康、陶渊明、颜之推、李世民、房玄龄、范仲淹、苏轼、陆游、朱熹、吕坤、黄宗羲、曾国藩、陈宝箴、梁启超等二十位代表人物,讲述家风对人格塑造和人生功绩所起的作用,用鲜活的故事呈现中华优秀家风的基本精神,展现其润物无声的力量。

  优秀的家风并不局限于一家一姓,它不仅有助于一个家庭和家族的和睦兴旺、代有才人出,还指向了“家国天下”的一体之仁,确立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价值的“三不朽”。它所塑造的具有崇高人格的圣贤豪杰成为中华民族杰出的代表和人们争相效法的楷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也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世代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机制所在。

  好家风能够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关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风尚,值得我们这个时代好好传承和涵养。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都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然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有在品德、事功、言行上出类拔萃的大圣大贤、英雄豪杰才能做到声名事业流传千古、永垂不朽,普通人则可望而不可即。殊不知,在讲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扬名后世以显父母”的中国独特家文化之中,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孙后代的立德、立功、立言,间接地为社会作出源源不断的贡献,由于“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三不朽”就能最大程度地超越个人生命价值的有限性。

  正如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圣贤豪杰会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一个对家庭、对子孙作出重要贡献的普通凡人也会永远活在亲人的心中,从而实现不朽。孟子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但由于家庭成员之间,每个人都具有人格的独立性,彼此之间又具有血浓于水的一体性,治理好家庭比治理好国家更为复杂、也更为困难: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治家之道与治国之道应该一以贯之,如《大学》所言:“家齐而后国治”;另一方面,家庭属于私人领域,社会属于公共领域,不能简单以公共道德、公共法则来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与行为,如《礼记》中所言:“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如果一个家庭的治家之道,能够同时将这两个方面完美结合,毫无疑问,一定可以为家庭教育出优秀的子女,实现家庭兴旺,同时也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推动民族进步。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著名学者李存山先生主编的这一本《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组织了中国哲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撰稿人,精心选取周公、孔子、孟子、马援、诸葛亮、王昶、嵇康、陶渊明、颜之推、李世民、房玄龄、范仲淹、苏轼、陆游、朱熹、吕坤、黄宗羲、曾国藩、陈宝箴、梁启超等二十位圣贤豪杰,他们的治家之道,不仅培养出了优秀的子孙后代,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而且作为中国治家之道的典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几乎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引领了整个国家的价值取向与文明风尚。

  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中父母、子女的性情气质与人生志趣都因其生长环境和形成过程之不同而各有不同,很难找到一套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且又确实具有可操作性的治家之道,来满足每个家庭的不同需求。是以本书对孔子等值得大书特书的圣贤豪杰的治家之道都采取了很有节制的分析与论述,力图全面呈现二十种不同风格与模式的治家之道,以便当代国人都能从中取法,可以在这二十种不同家训、家教、家风的治家之道中各取所需,从各自的现实情况出发而有所感悟,真切意识到作为家庭成员与社会公民的有所必为、有所不为,立志为家庭、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书选取的二十位圣贤豪杰,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崇高的志向,虽然每个人生活的时代环境大不相同,但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焕发出了堪称伟大的人格魅力,其求真、至善的意志与行为最终让他们的思想精神与人生事业震古烁今。

  阅读此书,可以让我们走进二十个伟大的心灵,也走进二十个伟大的家庭。当代国人用心体会这二十个圣贤豪杰家训、家教、家风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就可以为当代中国的家庭美满与社会进步注入二十股伟大的精神力量,帮助每一个普通凡人在“家中”建立一套依靠自己的立德、立功、立言而福泽后嗣的治家之道,通过子孙后代的继承与发展,从而获得个人生命价值的不断延续与精神不朽。

  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