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介重厚说窦仪
文维汉

  赵匡胤之所以能坐上九五之位,成为宋朝开国之君宋太祖,赵普功不可没,所以赵匡胤上位不久,即重用赵普为宰相。不想赵普任相后,居功自傲,擅势专权,又收受贿赂,培植党羽,宋太祖深感忧虑。倘若以皇帝身份直接罢黜处罚赵普,朝野间定会说三道四,什么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类,于社稷不稳,于声名不利。而且,赵普毕竟有从龙之功,对自己的家族也算竭尽全力,不宜自己出面大动干戈。

  为此,赵匡胤想了一个办法,让翰林学士窦仪出面。窦仪是老臣,齿德俱尊,让他出面弹劾赵普,灭一下赵普的威风,撼动一下他的地位,自然能打击赵普的嚣张气焰,也更有说服力和威慑力,自己作为皇帝,再顺势给予处理,这样既不用担心风言风语,又能达到目的,是颇为稳妥的。

  某日,赵匡胤召来窦仪,寒暄过后,谈及赵普,说他如何目无法纪,如何专横跋扈,长此以往,于江山社稷不利云云。赵匡胤喋喋一大通之后,静候窦仪的响应,以引出更多对赵普不利的话题,如此便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窦仪作为自己手下的“笔杆子”,属近臣心腹,当心领神会。况且,当时关于窦仪可能任相的传闻亦多,自己也早有此意,只要他顺着杆子爬,说不定赵普离任之际,就是窦仪上任之时。

  但是,让赵匡胤大出所料的是,窦仪听完他一番谆谆之语后,不仅没有借机批评赵普,反而盛赞赵普公忠亮直,功劳卓著,这令赵匡胤非常不快。但不快归不快,总不能因他没附和自己就随意处罚吧。于是,窦仪因为没有在皇帝与宰相的矛盾中找准位置,顺势而为,给自己招来了皇帝的不满,后来果然没能当上宰相。

  当然,皇帝要处理人,不会因为窦仪的抗节不附而搁浅。后来,赵匡胤又召来同为翰林学士的卢多逊。卢多逊与窦仪最大的不同是,他更有心机,更喜进用,为一己之利可以毫无底线地使绊子、放冷箭。因此,皇帝一个暗示,卢多逊立刻意会,“遂攻普之短”,赵普随即被罢相外放。赵普外放后,卢多逊先被提拔为副宰相,不久被重用为宰相,一切顺理成章。

  赵匡胤去世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上台。因为朝野间关于他上位不正的风言杂议很多,“斧声烛影”传得绘声绘色,所以,赵光义急需一位资历深又有手段的宰相帮自己正名,并巩固权位,而这种角色,舍赵普其谁呢?因此,赵普被重新召回,与卢多逊并列为宰相。不久,即有人状告卢多逊结交攀附太祖、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且对赵光义出言不逊,卢多逊因此遭三代削爵、全家流放的处罚,最后忧愤成疾,死于流放之所。

  据宋人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窦仪婉拒赵匡胤拉拢后,回到家曾同他的弟弟们谈及拒绝的原因时说:“我必不能做宰相,然亦不诣朱崖(今海南海口,泛指流放之地),吾门可保矣。”意思是说,我拒绝了皇帝,当然不可能成为宰相,但也不至于被问罪,受到流放的处罚,一家老小可保无虞。

  官场是个大染缸,在这个染缸里染了数十载的窦仪,面对极大尊荣的诱惑,还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实属难能可贵。他清楚地知道,通过打击同僚来换取步步高升和荣华富贵,不但手段卑劣,自己也会因此陷入权力争斗而不能自拔,他人的今日,或许就是自己的将来,“诣朱崖”只不过是时间的先后而已。若想“不诣朱崖”,唯有坚守内心,顺其自然,才能避免兔死狐悲的后果,保证自己和家人的一世平安。窦仪是这样做的,结果也如他所言,虽未拜相,但也未贬官,逝后还追赠右仆射,也算平安着陆,高位善终。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窦仪之所以拒绝构陷同僚,与他的品质相关。《宋史·窦仪传》记载:“太祖屡对大臣称(窦)仪有执守,欲相之。赵普忌仪刚直,乃引薛居正参知政事。”可知宋太祖放逐赵普之前,赵普排挤过窦仪,而即便对于排挤过自己的人,在明知皇帝授意的情况下都坚持实事求是,高官厚禄面前亦不落井下石,足见窦仪为人的正直、品格的高尚,故名相范质评价他“清介重厚”,是一个清正耿直、持重敦厚的人。窦仪去世后,宋太祖甚至哀叹道:“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表达了未予窦仪以大用的深深遗憾之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