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之物,但历史流传下来的与之相关的成语美好而又迷人。掌上明珠、珠圆玉润、字字珠玑、珠联璧合、珠光宝气、二龙戏珠……一颗小小的珠子,集纳了外部世界中很多复杂的意象。例如从项饰和手串里,可以依稀感觉到古人的环佩叮当、雍容揖让,也可以进一步触摸到史前部族的漂泊、文化传承的关联,以及民族的征战和血脉交融。
珠子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避邪,后来才发展成装饰品。古时,山高水深,路途遥远,珠子以接力传递的方式,在贸易点之间艰难东进,最终与丝绸、香料、黄金相见。当然,也有通过人类迁徙、战争掠夺、政治进贡等方式的流动。历史的任何发展改变、曲折回旋,基因都沉淀在珠子里。《古珠之美》这本书,写的就是古代的珠子,介绍以古珠为材料制作的耳饰、手串、挂坠、戒指、念珠等饰品,配以精美的实物彩图,粗看可欣赏古珠的形态美、颜色美,细读可欣赏古珠的内涵美。打开书,尚未细辨文字,就被作者的藏品拿捏,尽管只是平面图片,那些闪烁着光泽的珠串依然散发着它的美丽气息。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资深的古珠迷。梁慧,为寻找珠子往来各国之间,过着古代游牧民般的生活。许丽虹,将大量时间放在研究古珠上,安静地与它们相守、对话。二人在书中为读者展示出真正的“珠光宝气”。
●古珠趣味“盘活”古今
君子“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安静时学习礼仪文化,行动时佩戴的组佩轻轻摆动,雍容的仪态、从容的风度,使得组佩发出的声音和谐悦耳。王公贵族的气质,源于出身教养。组佩的珠光宝气,不仅是为了美。“出身”规定你可以佩戴什么样的组佩,而日常“教养”,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组佩的塑造。
古珠中最有特色的珠子叫“灰皮珠”,“灰皮”是沁色的俗称。很喜欢“沁”这个字,悠然、温柔、深远,是岁月久远后感染到的气息,极具时间之美。
在作者的笔下,除了故事,也会有很多有趣的盘玩“教程”,比如灰皮珠一旦与手接触后,就会发生变化,灰皮会慢慢蜕化,过程非常缓慢。在夏天,灰皮会与你“捉迷藏”。它或许会一下子蜕尽,露出珠子的本来面目。但可能只需一个晚上,它又卷土重来。有的珠子的灰皮蜕了几十年还未蜕清。但每个阶段,珠子本身的纹理与将蜕未蜕的灰皮相互对照映衬,饶有趣味。一下看完的生命不是有趣的生命。看古珠犹如游园林,让你慢下来,看到不同时间里它们依次展现的美。一旦将时间因素带进空间里,美的意味超出想象。沉浸于这长长的时间之美,不觉让人心思安宁。
很多古珠精美绝伦。比如距今5000多年的哈拉巴遗址里,有成千上万的滑石珠,其直径和长度都接近1毫米。如今,没有人能够自信地再现其技术。在许多古老的文明里,宝石的原材料与生产精美物品的工艺,是与维护社会秩序一样重要的。例如古代苏美尔人,珠宝匠的庇护神是智慧神。一些已经消失的伟大的文明,就这样“活”在流传下来的珠子中。
●在故事里继续寻宝
书中,作者展示的藏品里有一枚战国至汉时期的双面皆谷纹的玉璧。一颗颗谷粒莹润饱满,充满张力,铺排在细腻温润的白玉上,像清晨山川草木上的露水,浓郁欲滴。尽管只是图片,也仿佛能悄悄靠近一个灵魂,让读者不由去猜测那个精雕细刻的工匠,制作这块玉璧时是怎样的心情?当这样一块玉璧展现于眼前,那些日月山川、宫阙市朝、钿钗裙影仿佛一一重现,像遥远时空里的大千世界也都来到了面前。
还记得教科书上《鸿门宴》的故事。楚霸王项羽在范增的策划下,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设宴,欲借机除掉对手刘邦。刘邦自知实力不敌,因此言辞谦卑,蓄意讨好。项羽犹豫不决,急得范增不断向项羽使眼色,并三次举起随身佩戴的玉玦,希望项羽快作决(玦)断,杀掉刘邦。玉玦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玦,是一种有缺口的璧或环,材质不限于玉,也有玛瑙、水晶、琉璃、绿松石等等,但最多见的是玉玦。在新石器时代,玉玦很常见。翻开任何一本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图录,几乎都能见到玉玦的身影。玉玦的形制大同小异,有的浑圆有的扁平,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缺口窄有的缺口宽……
唐太宗“五难婚使”为何要动用九曲明珠?迷惑李白的是哪种珠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信物是什么?宋代水晶真的多到用来“串珠帘”吗?宋代“富二代”撩妹有何绝招?鸿门宴中项羽没抓住哪个细节而一败涂地?后羿射日中的九个太阳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作者信手拈来的历史故事中,都有小小珠子在散发光彩。
●一种别致的美
老紫檀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一种繁华之后的余味。就是这么一串老紫檀木的念珠,在书中的故事里有了知音——王维。
王维少年得意,21岁就中了进士。那时,他的诗句夸耀生命的华美,有一掷千金的豪气:“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有少年人的速度与激情:“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有威猛的英雄之气:“一身能擘两雕狐,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王维的生命转折点发生在“安史之乱”。彼时,唐明皇仓皇出逃,王维被叛军捉住。当李龟年在四川唱起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时,在座的人集体落泪。唐王朝重新掌权后,王维被彻底遗弃。
就是这样一个人,曾出入公主府,担任大唐最盛时期的最高音乐官。命运急转直下后,他一个人落寞地住在乡下。他的诗句没有了颜色、声音、速度、故事,变得如一池清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他的画,没有了大唐的金碧辉煌,只剩淡淡水墨。他在繁华落尽后,活出了自在生命的灵性。只有真正经历过繁华的人,才会决绝地舍弃繁华。经历过了,就甘心了。就像年轻时身上戴满最名贵的珠宝,到了一定时候,选择了一挂老紫檀念珠。
手串,在各朝各代都是最前卫的私人品味。《红楼梦》第十五回写到北静王与宝玉初次相遇,北静王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下来,递与宝玉作为礼物。第二十八回又写贵妃赏赐端午节礼物,其中有红麝香珠两串,分别给了宝玉和宝钗。此事惹得黛玉醋意大发。
可见在清代,手串已非常流行。其实岂止清代,2600多年前,周代芮国芮桓公夫人的手串,早就倾倒天下女人心。
美,要与自身相匹配。亚洲人肤色偏黄,佩戴艳红色珊瑚只能让肤色看上去更黄。那么应选择何种色调?当然是“孩儿面”,即柔和的淡红,里面还隐约带点橘色,很像小孩子脸上红彤彤、粉糯糯的样子。“孩儿面”能将黄种人的肤色衬白,柔和、含蓄、低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欧洲的建筑、绘画甚至音乐里,到处可见青金石色。地中海阳光充足,主食又大多是肉类,所以那里的人体能特别充沛。而青金石色调悠蓝深邃,是热血的清凉剂。
诗歌有云:“大珠小珠落玉盘。”其实,不相互碰撞时,古珠也是有“声音”的。这“声音”,来自形状、色彩、软硬、花纹等等。圆珠的声音比其他形状更流畅、更欢快;圆珠里的红、橙、黄等暖色调,音调要高于冷色调;同样的橘色圆珠,玛瑙材质的声调更高亢,而红皮蜜蜡则更显轻柔;同是红皮蜜蜡,大颗的要比小颗的音量实;年代古远的珠子,是喑哑低沉的大提琴,虽然低哑,却足以撼动最底层的细胞;明显有地方特色的珠子,是打击乐器,时不时出来晃一下,要找时它却消失得踪影全无。玩珠子的人,更能体会“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这份对美的敏感,在与人交往、做事、规划自己的人生等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古珠之美》通过挂坠、耳饰、戒指、念珠、手串和项饰等几部分,将古珠的魅力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同时将古珠的美于生活之中展现。本书视域广阔,打破了古今中外的人为界限,将世界各地的古珠按种类和历史重新建构成篇,将不为人知的珍贵古珠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是对古珠和古珠隐含的人文内涵的再次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