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南水,奔流北上,抵达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的西黑山枢纽时,已经流速平缓,静静萦回。跨越千里的南水北调中线长渠,宛如蜿蜒玉带盘绕在山脚下。这里虽偏僻,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天津分水的“咽喉”。
南来之水至此一分为二:一路沿明渠继续北上进京;一路则“钻”入长155公里的地下箱涵“暗送”天津。
“上游都是明渠,从这里开始,天津干线由‘明’转‘暗’。暗渠输水既能节约土地,又能确保水质。”南水北调中线西黑山管理处处长李永鑫说。
西黑山枢纽工程主要包括节制闸、进口闸等。南水依靠两道闸门自然分流,进口闸负责天津方向,节制闸负责北京方向。西黑山进口闸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的起点,也是天津干线上唯一可调节输水量的闸门。
西黑山分水口往天津方向的设计流量为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60立方米/秒。目前,天津方向的输水流量约为38立方米/秒,每天的输水量超过320万立方米。
距离闸门不远处的水面上,漂浮着连接成链的钢制浮筒,这是为了保证冰期输水安全所设置的拦冰索。冰期输水,令人担心的就是上游浮冰。由于上、下游地势落差较大,一旦浮冰结块集中流下,就会对闸门形成巨大冲击。拦冰、捞冰、融冰成为保证冰期安全输水必不可少的工作。
“今年,我们对拦冰筒进行了升级改造,加长后的筒链长70多米,拦截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李永鑫说。
西黑山枢纽因紧邻西黑山村而得名,周边几座石山,山风硬、气温低。10年来,3600多个日夜,输水分秒不停。西黑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中线工程的“咽喉”。
上下班单程30多公里的路程,已经习以为常;每天几十公里的巡渠路,走了一遍又一遍;不仅节假日值班坚守,赶上刮风下雨、极端天气预警,别人往家跑,他们却“逆行”到工程一线……看似平静的日复一日,却丝毫不容松懈。
除了保障输水设施的安全,水质安全更不容忽视。输水渠边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每隔6小时对水质进行自动监测,涉及12项指标,监测数据自动上传,在全线实时共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平稳运行10年来,水质长期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为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