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经济重心转移、“居天下之中”和隋王朝大统一的需要,大业元年(605年)三月, 隋炀帝下诏令杨素、杨达、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宇文恺营建东部洛阳时,按照象天法地的思想,将地上的建筑和天上的星象结合起来,寓意君权神授、奉天承运。布局继承秦汉多宫制,效法天宫。其目的是为了树立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形象,借其维护统治。将皇帝居住的宫城置于郭城北部的中心象征北辰,从建筑手法上突出了宫城所代表的皇权的中心地位;以位于宫城南侧的皇城中央官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体现了皇帝据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传统思想。将洛河比作天上的天河,于是,架在洛河上的桥成了“天津桥”,自端门到建国门的大街成了“天津街”。以分布在外城的围绕宫城的矩形众里坊、商业及寺观,象征天上向北辰环拱的群星。
隋末农民战争使洛阳残破,唐代从太宗李世民开始营造洛阳,直到武则天称帝后将象天法地做到了极致,除了将洛阳改称“神都”,还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沿城市中轴线,在隋代“天”字号建筑的基础上,整修老的扩建新的,最后形成了完整的“七天建筑”,自南至北依次为天阙(伊阙)、天街(定鼎门大街 天津街)、天津(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按照当时人们对天文的理解,天上有“七天”(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人间也有“七天”。
天津街一头连着皇宫内院,一头连着天宫、天堂,像一条扁担挑起了两端。根据《河南志》记载,皇城正门端门南面过天津桥直至定鼎门的南北大街叫定鼎街,也叫天门街或天津街或简称天街。天字在古代是非常崇高的词汇,以天字头名的城市仅有天水、天津两个,天字头县也不过十几个,部分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命名的,天字头的街道没有统计,估计不会太多,由此可见天津街的重要性。
天津街作为连接皇城和外部的重要街道,在当时已经颇具气象和规模。隋朝时,天津街宽100步,按隋制以五尺为一步计算约宽150米,近年来新修的天津大道道路红线宽度47米至63米,可见其宏伟。天津街两侧普遍种植了樱桃、石榴、榆树、柳树等绿化树木,形成了富有层次的景观大道。据唐代《大业杂记》记载,天津街长七里一百三十七步,宫城东西五里二百步,南北七里,约与宫城南北距离相当。据《隋书·志·卷十》记载,按照惯例正月各国使臣来朝庆贺,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离开。大业二年(606年),朝廷从端门外沿天津街一直到建国门内,全部列为戏场,长达八里,朝廷官员沿路设置戏棚,演出的戏目从早晨直到晚上,演出人员身着华丽的服饰,用花毦装饰自己,展现大隋的强盛。大业三年(607年),突厥可汉等国主亲自率众来朝,这次天津街上的庆祝活动更加奢华,演戏的衣服都用蜀锦等名贵衣料并装饰以珠宝金银,乐曲、响炮等声音数十里外都能听到,仅弹奏乐器的人就超过一万八千人,晚上明亮的火炬映红了天地,演出之繁盛自古未有。此后,天津街举办迎接使臣的盛会成为定制,展现了其显赫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