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南开大学文学院师生代表们吊唁后聚在一起,共同回忆与叶嘉莹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追念她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和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的诸多贡献。
陈洪:从某个角度来说,叶先生可以说是“一人而已”
“在场的人,估计都没有我跟叶先生的交集多。”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常务副校长、文学院原院长陈洪说,叶嘉莹1979年回到南开大学教书时,他正在学校读硕士研究生,“当时研究生很少,所以经常由我来负责她的迎送,并为她组织教学活动,也曾经帮她打理过行李,她后来送给我一首诗,还提到了这事。”在陈洪看来,从某个角度来说,叶嘉莹可以说是“一人而已”,既是诗词文化的传承者、教育者、研究者,本身又是很好的诗人,如同一个全能运动员,传统文化、诗词文化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极致,无人能比。他举例说,叶嘉莹提出了“弱德之美”等前所未有的一些观点,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以及融通中西的超强表达能力,“听过叶先生课的人都知道,她能把诗词的美好和她自己的体验非常精彩地当场发挥出来。”陈洪认为,叶嘉莹做教师、传扬中华诗教“有一种使命感”,她倡导中华诗教的对象,上到政府领导,下到幼儿园小朋友,而且她从来都是站着授课,一直讲到90岁还是如此,“这说明她对教师这个职业非常重视。有这样一种精神、做到这样程度的学者,可能也只有叶先生了。”
陈洪说,虽然叶先生一辈子献给了诗词文化、诗词教育,其实她的兴趣是很广泛的,“陈省身先生在世的时候,他们时不时会在一块聊天,陈先生还拿自己写的诗词给叶先生看。她和朋友聊天,文化、历史、政治、经济都会涉及。我想,她的知识面、她对世界的了解、观察,其实也是她能做好研究,写好诗词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叶先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陈洪回忆,叶嘉莹其实很有童心,她得知陈洪和自己同样属鼠后,当时正好临近鼠年,她便召集陈洪和她三个属鼠的学生前来,都换上红衣服,拍了一张“五鼠”的照片。“叶先生精神生活也很丰富。她每天都坚持锻炼,睡觉前要做一套类似八段锦的健身操;中秋节也会带着学生叫上我们几个老师一起去赏月。她对生命的这种热爱,和对诗词的情结,以及她的敬业精神,正如讣告中所说:‘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我想,这一点也是叶先生非常了不起的、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沈立岩:作为一个诗人、学者、教师,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她能把诗词的精神讲活
南开大学文学院原院长、中文系系主任沈立岩表示自己对叶先生感受最深的是她的一首诗中所写的“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我们有时受了委屈会‘不平则怨’,但是叶先生几乎从来不说这些话题。她虽然经历过种种痛苦,但不是在火焰中化为灰烬,而是在火焰中获得新生,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沈立岩说,叶嘉莹作为一个诗人、学者、教师,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她能把诗词的精神讲活,“叶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能深深进入到每一首词当中,体会到其细微处,并通过讲解传递给我们、让人感同身受,我觉得这种能力特别可贵,我们的教育事业特别需要这样的好老师。”
“叶先生给南开大学植入了一颗诗词的‘种子’,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会珍惜叶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让‘种子’种在南开、长在天津,服务中国;我们会弘扬叶先生倡导的中华诗教理念,以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为基点,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古典诗词文化。”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桢表示,学院会整理叶先生留下的大量一手音频和学术文献资料,在日后的教学和科研中,把叶氏解诗学研究范式延续下去,“叶嘉莹先生已经身体力行、为我们践行了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开大学师生将继续以叶先生为榜样,指引自己的学术道路和人生方向,努力将叶先生的师者风范和诗教精神代代传承。”
张静:叶先生走的时候,是平静的、没有疼痛的,因为她有信念
作为叶嘉莹先生嫡传弟子的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一直在医院守护着叶先生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在讲述中数度哽咽。“叶先生走的时候,是平静的、没有疼痛的,因为她有信念。我们每次去医院看望叶先生,她问得最多的是:身边又有好学生了吗?最近学生们又写出什么好诗了吗?虽然在医院里,但她关心关注的总是这些学生的问题、诗词怎么传承的问题。有时候,叶先生精神头好一点,她就会说:你的学生们有没有交作业的?他们研究的什么话题?听到觉得有意思的,她还会主动聊一聊。所以你会感觉到,叶先生对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期待,她走的时候是没有疼痛、带着希望和信心的。”张静说,叶嘉莹曾表示,诗词不是她创作的工具,也不仅仅是她教研的对象,而是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力量,“所以,我们都一起来读诗吧,让我们也都像叶先生那样,活成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