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柴篇
让艺术力量
在基层蓬勃生长
周慧虹

  艺术,是生活的调色板,斑斓多姿。美学家朱光潜说得好,“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越是物质富足,人们对美、对艺术的需求就越是强烈。为此,近年来,各地相继建立和完善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有些设施甚至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文化艺术供给“够不够”是一回事,至于“好不好”则又是另一回事,努力实现其由“够”向“好”,不少地方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据悉,上海正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其中颇为亮眼的一招,就是组织引导一批市民馆长陆续上岗。比如宝山社区美术馆推出“市民流动馆长”制,目前已吸引不同年龄、职业的40余位市民踊跃报名,两人一组,一个月一轮换。不设条条框框,美术馆给足了这批“馆长”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从当地文旅部门直接打造运营公共文化设施,迭代为体制内外资源的共建,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尤其是注重驱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可以说,思路一变天地宽,带来的成效令人欣喜。拥有不同知识结构、背景经历者的积极参与,不仅借之壮大了文化志愿者的力量,而且,帮助美术馆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丰富了展览、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效果,也从而吸引了周围更多人自觉走进美术馆,欣然接受艺术的熏陶。由此,在这个基层社区,美术馆既是物理空间上贴近居民的艺术点位,又成为附近民众心灵的社群、美的社群。以市民馆长作为黏合剂,老百姓和艺术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艺术,本来就扎根于人民,又由人民共享。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坚持共建共享,提到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既然如此,想方设法动员基层力量,以切实可行之举吸引社会各界投入到艺术领域,艺术力量就“可以如野草般在基层社区蓬勃生长”,就有助于社会大美育超越优质文化资源的单向配送,在专业人士与大众之间产生双向、多元的碰撞与激荡。

  像上海市采取的市民馆长陆续上岗的创举,不仅可以较好实现撬动社会大美育的新可能,而且还应看到,它还可以推动艺术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关键在体制创新。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推广普及助人向善向美,市民馆长之类举措又在不断涵养着人们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与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改善了优质文化产品服务,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治理格局更趋完善。

  事实上,不只是上海,全国还有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今后,希望越来越多的地方相互学习借鉴,创造条件将政府支持、艺术专业资源、社区能人、社会资本等拧成一股绳,因地制宜以制度保障、教育培训、资金扶持等协同推进艺术社区的建设与可持续运营,以此让艺术力量在基层更好地扎根、蔓延,使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