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嘉,字任甫,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人。他早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袁世凯称帝及军阀混战的时候,因生性耿直两度辞官。1929年,刘文嘉经友人介绍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中东铁路督办公署任职,生活稳定优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文嘉不甘当亡国奴,举家迁来北平,以退职金购得城北后海净业湖畔住房一处,连同园地约6亩,取名“㛃园”。在日伪盘踞时,为避免日军胁迫和汉奸纠缠,他蓄须隐居,种菊自娱,自号“㛃园老人”,取“洁身自好,闭门啸傲”之意。他多方收集各地名种,推陈出新,莳花艺菊,成为有名的园艺家,人送雅号“菊花刘”,一时驰名京华。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帮助,设备扩充,人员增加,培育技术提高,㛃园菊花品种达到1000多种,栽花1700盆。人们纷纷慕名而来,观赏菊花。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人士和外宾也时常前来赏菊,㛃园菊展远近闻名。
自1951年起,毛泽东曾三次来㛃园赏菊,并安排相关部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一次毛泽东来㛃园赏菊后准备离去时,㛃园大门已被群众拥塞。工作人员请示毛泽东是否从后门离开,但是毛泽东认为没必要,仍从前门而出。当毛泽东刚一出现在大门时,周围群众欢呼雀跃,声震街巷,并主动让出一条走道,伫立致敬。毛泽东走在群众中间,频频挥手,含笑示意,然后乘车离去。刘文嘉感慨丛生,赋诗寄怀:“共奠神州首座尊,四年三顾枉高轩。书生久守田园拙,寿客新沾雨露恩。宝墨留香文字贵,谦光握手语言温。人民爱戴空前古,拍手欢呼拥荜门。”
1955年11月20日,周恩来偕夫人邓颖超来到㛃园观菊,二人兴致勃勃地观看盛开的各种名菊,并不时询问有关情况。周恩来还挥毫题写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八个大字,笔力雄浑,姿态潇洒。
朱德从1949年至1961年,几乎每年都来㛃园赏菊。1955年11月26日,朱德在观看菊展后,题诗曰:“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描写了菊花冰清玉洁的品性,也是一语双关称赞刘文嘉的民族气节,同时寓史于诗,表达了期望祖国统一的心情。1961年,刘文嘉艺菊30周年纪念,11月3日,朱德前来观展祝贺,并赠送自己种养的两盆秋兰,挥笔赋诗:“刘老㛃园助国光,卅年种菊永留香。精研善养奇葩好,承旧启新世泽长。全力栽培传代久,不辞辛苦为人忙。京都老少欣来赏,敬赠幽兰配北堂。”刘文嘉异常感激,依原韵和之:“首都花放好秋光,篱下新添古国香。共仰元戎功业峻,独培幽客道心长。闲来纵笔吟诗美,老去投戈讲艺忙。雅贶拜嘉如拱璧,含芳吐馥满寒堂。”
1953年11月3日,董必武偕夫人到㛃园赏菊,被争奇斗艳的菊花所感染,题联赠予刘文嘉:“习劳自种千盆菊,爱客同看百日花。”赞扬㛃园主人勤劳的品格和艺菊技巧的高超,以及与众同乐、与人共赏的高雅人品与旷达风格。刘文嘉感激之余,赋诗奉酬:“同舟鄂渚忆前尘,转眼韶光四十春。愧我锄园空学律,欣公奉国共司纶。书联不让香光美,爱菊何殊靖节真。所冀和平瞻治化,余生等作葛天民。”
1960年,76岁的刘文嘉深感身体衰弱,精力不济,唯恐菊花品种及栽植技艺在他手里丢失了,就将㛃园无偿捐献给国家,为继续研究培植花卉使用,自己退居二线,担任技术指导。接受捐赠的北京园林处将㛃园及菊花品种委托给北海公园管理。北海公园成立专职培育菊花的菊花班,将刘文嘉的艺菊技术一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如今,北海菊展已驰名遐迩,在北京乃至全国菊界均占有一席之地。每届秋冬之际,北海菊山花海,秋色遍染,秋韵盎然。八方游客乘兴而来,品玩鉴赏,与菊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