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石板路,穿过古色古香的牌楼,人们发现“老字号”又上新了时尚款,“古法手艺+AI技术”玩出新花样。天津古文化街流淌着历史记忆,也焕发着津派文化的新活力。在这里,传统也有现代感,中式也有新潮范儿。
如今,人们越来越热衷“新中式”旅游:在古镇看民俗表演,去博物馆体验一把“民俗奇妙游”,到快闪市集买非遗文创,上茶楼听一段古曲新唱……“新中式”旅游,通过重组时尚元素与民族元素,赋予传统文化新面貌。这种旅游形式,守正而不守旧,植根传统,又连接现代,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更丰富、更新潮的方式被激活。
“新中式”旅游,内核是“中式”。无论怎么追新,也不能丢了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中式”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或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守住“中式”的文化内核,才能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游客追捧杨柳青年画,除了青睐它焕发出来的新色彩,更看重的是有着深厚历史传承的传统工艺魅力。“中式”是一种文化标识,更是一种文化力量,激发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中式是古老的、传统的,也是常新的。在新场景里遇见新技术,以新技术培育新业态,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在长芦汉沽盐场,参观制盐流水线,参与古法制盐;在桂发祥“搓麻花”,体验非遗技艺……当工业遇见旅游,传统文化会以另一种方式“活”起来、火起来。“活”起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文旅+农业、文旅+商业、文旅+体育等,在与各种业态的交融中,拓展出更多发展空间。
“新中式”旅游要重形式,更要重内涵。近些年,一些地方投入巨资兴建仿古镇,力求打造下一个“乌镇”、另一个“周庄”,结果不伦不类,经营惨淡。“新中式”旅游,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要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发掘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蓟州区黄崖关长城脚下的下营镇之所以频频“出圈”,就在于它能依托本地资源,精雕乡村山景,书写出农文旅林融合这篇大文章。
文化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新中式”旅游,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是活化文化的新载体。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的连接点,中式“新”起来,文化“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