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散文断想
~~~
沽上丛话
津门名家谈艺录(十六)~~~
~~~——“王振德书画艺术展”观感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中的羌笛(图)
郑学富 题图摄影:亚东

  我最早知道羌笛是从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中。羌笛也称羌管,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羌笛,其所奏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羌笛传入中原后,形制有了改变,主要用于独奏,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作为一种意象,常出现在南朝至唐宋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属性。

  有人说第一次将羌笛引入诗中的是南朝齐梁间诗人虞羲,他在《咏霍将军北伐》中写道:“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羌笛一曲,胡笳数声,表现霍去病带领将士远离家乡,深入荒漠抗击匈奴的艰辛以及将士长期征战边关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保家卫国、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唐朝是个开放包容的时代,随着民族融合,羌笛风靡大唐。唐玄宗富有音乐才华,善于吹奏羌笛,并创作了诸多笛曲。在他的影响下,皇亲贵族、诗人士子、平民百姓多钟情于羌笛。有学者对《全唐诗》进行检索,含有“羌笛”字样的唐诗有55首,而含有唐代常见乐器“琵琶”字样的唐诗仅有96首,可见羌笛在唐人心中的位置。天宝十五年,因安禄山反叛,唐玄宗逃往蜀地,行至骆谷,他登高远望烽火中的长安,十分伤感,对高力士说:当初要是听从张九龄的,何至于此!于是派使者前往张九龄故地祭奠,又要来羌笛,吹奏一曲,幽怨凄婉,令人潸然泪下。当时手下人将这首曲子记录下来,呈献于唐玄宗并请其命名,唐玄宗说:此曲为思念张九龄,可将此曲命名为《谪仙怨》。后来,诗人刘长卿还为此曲填了一首词。

  羌笛的声音被描述为“廖亮清越”,在热烈喜庆的场合亦有欢快的羌笛之音。“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王维的《凉州赛神》通过描写军营举办“赛神”民俗活动,表达了庆祝胜利的喜悦之情和鼓舞士气的热闹场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内且歌且舞、开怀畅饮、送别归京使臣热烈欢快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和戍边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羌笛之音也有孤寂哀婉、幽咽动人的一面,能够突出缠绵悱恻的诗意和蕴藉含蓄的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古代诗人借物咏志,常用羌笛表现边塞的寂寥、荒凉之景象,衬托将士的戍边意志和思乡之情。南朝陈诗人张正见在《陇头水二首》中有“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的诗句,表达出戍边将士听着胡笳、羌笛之音,饱受思乡之苦,守卫边塞的家国情怀;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描写了戍边将士浓郁的思乡怀亲之情;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闻听塞上呜咽、清冷的羌笛之音而生乡关之思,含蓄隽永,委婉深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悲泣怨切的笛声与折柳送别的习俗时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成为诗人倾诉别离之情的代名词。“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万里分飞两行泪,满江寒雨正萧骚。”杜牧通过描写羌笛凄然、歌声幽怨、蜀弦高亢,感叹人生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情。

  古诗词中的“羌笛”意象,在历史文化中留下了厚重的痕迹。经过创新改良的羌笛,音乐意境、文化内涵更加真切、丰富。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笛这种古老的乐器已慢慢走进现代公众视野,走向世界舞台。题图摄影:亚 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