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视光论坛暨南开大学视光科学研究院新质创研大会日前在南开大学成功举办。从会上获悉,目前大量涉及多学科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科学研究已经应用于青少年近视防控,使近视矫正更精准,矫正效果预估更准确。
据南开大学视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市眼科医院李丽华主任医师介绍,目前延缓近视进展的防控手段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药物治疗、视觉行为。其中各种类型的框架眼镜仍是近视矫正的主要手段。“人眼具有特异性,不同个体的眼球结构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可能是造成近视人群配戴近视防控镜片有效性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包含多种视觉参数的眼模型,与镜片模型结合,构建镜片—眼模型系统,可以更好地分析近视患者视觉特点,更精准地通过光学手段进行近视防控。”李丽华说。
南开大学眼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雁团队对角膜生物力学的研究已经应用于屈光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估。王雁表示,生物力学与屈光手术息息相关,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是屈光手术安全与设计的重要考量,对手术精确有很大帮助。借助人工智能方法单纯评估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可快速准确地诊断圆锥角膜等屈光手术的禁忌证。
角膜塑形镜作为延缓近视的手段之一逐渐普及,验配过程中,视光师通过经验判断延缓近视的效果,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叶青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计算角膜塑形镜参数和预测角膜塑形镜配戴一年后的眼轴长度的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实际应用中可以减轻视光师验配压力,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讯员 权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