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天津博物馆文物亮相央视《国家宝藏》~~~本报记者 郭晓莹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马彪 让“甜蜜”的技艺原汁原味传下去(图)
本报记者 孙瑜

  白糖和清水,加上一灶旺火,就能做出不同的美味。看似单一的食材和简单的烹饪,却蕴含着熬糖者对于食材特性的了然于心以及对火候的精准把控,这就是熬糖的秘密。

  自从第一代创始人马永富在天津西北角清真北大寺附近开设手工熬糖作坊以来,“熬糖马家”的传统技艺就开始不断进行改良和传承,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使用这门技艺生产出来的糖果以纯糖熬制,不加任何添加剂,不受气候变化影响,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在这项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马彪看来,什么才是真正把老技艺老味道传承下去?那就是“80后”“90后”的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买糖时说,“这些糖就是爸爸妈妈小时候吃的,就是这味……”“这放心,肯定没有别的添加,是原汁原味的味道”。

  一代代钻研 将甜蜜事业发展壮大

  在位于红桥区复兴路的“熬糖马家”总店里,一位大娘指着橱窗里的糖果对旁边一位年轻的顾客说:“这种由豆面和砂糖制成的小食品,叫豆根儿糖,据说有天津话‘逗哏’的意思,吃起来豆香四溢,甜软中又带有韧劲。”这一幕对于橱窗后面的马彪来说,已经屡见不鲜了。

  由于店中的商品每天都供不应求,所以马彪也是线上和线下一起忙乎。马彪的手机突然响起,接通后一名男子询问:“糖果单盒卖吗?”

  “都可以拆开卖。”

  “给我来一盒,我给你邮寄地址。”

  “好嘞,最近我们这又上新品了,您多关注一下。我也弄了一个短视频官方账号,回来您也给关注一下,点点赞,一会儿就给您快递走。”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要出现许多次。

  第一代创始人马永富随父辈在西北角清真北大寺一带定居,开设手工熬糖作坊,主要制售传统药糖、水果糖、唆了蜜(棒棒糖)等硬质糖品。到1915年,马永富在津门已小有名气,人称“熬糖马”。第二代传承人马长月,是马永富的长子,在父辈做糖的基础上,用黄豆面与糖熬制出的硬质“豆根儿糖”,香脆可口,广受欢迎,成为当时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零食。他的三个儿子耳濡目染,从小学习做糖,学会了熬糖手艺,成家以后分家另过,这“一”变成了“仨”,影响力扩大了,一时间,“熬糖马家”成为天津当时数一数二的糖业家族。第三代传承人马少清是马长月的次子,制售水果糖、唆了蜜、萝卜糖(后称药糖)、豆根儿糖等硬质糖果。因马少清熬出的糖独树一帜,不黏,脆生不粘牙,老人小孩都能吃,在当时已是颇为有名,遍布津城的小糖摊都来此上货。第四代传承人马义良自幼跟随父亲马少清学制熬糖手艺,所制作的唆了蜜、块糖、麻酱糖、果仁糖、杏干糖每月生产量已达1500余斤。马义良悉心研制熬糖技术,更是学会了制模,研制出了“糖人”“糖兔”等,都是年节的畅销品。

  1956年1月,马少清带领三子马义良加入“天津市第一糖果生产合作社”,将手艺公开。因“第一糖果合作社”倒闭,马义良又到“天津良友糖果厂”工作,将自家手艺不断扩大传承。1970年,马义良下放青光公社,由于许多老顾客上门求货,为了营生,马义良白天务农,夜里教其子第五代传承人马志琪熬糖技术,清晨再运至市里批发给老顾客,其间还用当地特产酸枣研制出了家喻户晓的“酸磨糕糖”,因口感酸甜,具有消积解腻的功效,一时间供不应求。直至1979年回津,马志琪接手父亲传下的祖辈熬糖技术,在1980年进入“天津市立新食品厂”,拜师食品厂老师傅,学习新的食品生产技术,结合使用到传统糖果的制作当中。马志琪在父亲研制的“酸磨糕糖”基础上,裹上膨化脆皮,研制出独树一帜的“白块夹心酥”,所制糖品一上市就在大胡同批发市场销售一空。至2016年“熬糖马家”的产品已形成了十六个系列,近一百种产品。

  批发改零售  创新闯出一条新路

  马彪是“熬糖马家”第六代传承人,他介绍说:传统药糖和“大梨糕”“酸磨糕糖”“白块夹心酥”等都是热销产品,回头客不断。药糖是“熬糖马家”的传统产品。制作药糖需要十余道工序,药糖的配方中除了添加罗汉果、胖大海、桔梗等几味中药外,还有特制的秘方,在熬糖过程中,加入中药成分的时机又会影响到药糖的口味,这完全取决于娴熟的技艺和经验。另一个备受好评的产品是豆根儿糖,“现在我们卖的豆根儿糖有软硬两种,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购买。”在马彪看来,大家认可他们家的产品主要是因为味道好,用料实在。所有产品的制作技法都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调整。

  马彪认为,生意的红火,源自祖上积攒的口碑,真材实料和精工细作,是几代人共同遵循的法则。“当年的东北大豆,味道最为醇香,文火慢炒须严格控制火候,炒制里外酥脆,任何一点焦,都会影响到豆根儿糖最终的回味。”另外,手工研磨的豆粉,口感和味道终究要比机器加工略胜一筹。糖必须用赤砂糖,取其特殊的香味与豆香融合相得益彰。材料工艺并不复杂,难得的是这份诚意和匠心。这也是“熬糖马家”传承六代经久不衰的秘密。

  “熬糖马家”祖辈一直做的是批发行业,自己制作好各类糖果产品后,再分销到各个食品店,最后由食品店卖给顾客。马彪说:“我觉得这种销售模式,顾客并不知道买到的糖果是‘熬糖马家’制作出来的。虽然省事,但缺少了与顾客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熬糖马家’这块招牌也不能广泛地传播到大众心中。”

  当年,马彪的父亲还是建议马彪继续沿用这种经营模式,可马彪在跟着父亲经营了一阵子后,深感传播“熬糖马家”文化意义的重大。批发商经常直接就问:“便宜吗?便宜就进。”有一次,一名供货商对马彪说:“你这东西不错,降点价,看见旁边这个了吗?5元,你这8元,你的产品最多能卖到5.5元。你降价我进你这个。”马彪觉得批发商没有拿他当个手艺人,而且也不会去尊重传统的产品。年轻气盛的马彪不甘心祖传的手艺就此沦落,自己暗下决心不能这样干了。

  随后马彪跟父亲说:“咱试试,做一把零售,把产品卖给最终用户,看看这些顾客给咱们一个什么反应,不行咱再折回去,咱有手艺,我怕这干嘛?”马彪执意打破祖制,前店后厂,干起了自产自销。

  2016年,马彪注册成立了天津市琪全糖果销售中心,并在市内开设“熬糖马家”门店,在门店里,马彪能直接与顾客交流,更直观地听取顾客们的建议。门店面积虽然不大,但胜在前店后厂,现做现卖。马彪说:“刚开始也只是有人看,觉得新鲜,但是并不购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后,觉得是这个味,销路就渐渐打开了。”

  “我们制作出来的产品在24小时内就能卖完。”2023年,“熬糖马家”(西北角)分店开业,马彪与妻子满增春为打理这两家店忙得不可开交,事实证明,零售道路走通了。

  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马彪的手掌上有一块白色疤痕,这是他在学习熬糖技艺时被烫伤留下的。“熬糖是制作各类糖果产品的第一道工序,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他表示,“熬糖过程中,当大泡逐渐转为小泡、颜色呈现琥珀色时,就是起锅的最佳时机,火候控制需要相当精准。”马彪坚持每天亲手熬糖,为了更加精准地控制温度,他买来熬糖专用温度计,结合传统手工艺和先进技术,根据熬糖秘方对不同产品做出调整,制作出各类糖果。

  时代更迭,人们的口味不断变化,马彪意识到,不能单纯依赖祖辈们开创出的系列产品,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于是,马彪在传统制糖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菊花杞子糖”“黑糖玫瑰糖”“木糖醇系列”等一系列适应当代客户需求的新产品。

  马彪认为,通过多种途径守护好、传承好祖辈的制糖技艺,让“熬糖马家”的原汁原味留在人们心中永存,就是他最重要的责任。为此,马彪和妻子满增春走出店铺,带着代代相传的手艺,将熬糖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他们参加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等多项展会活动;在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和第二届五大道海棠花节上,马彪夫妇也向外地游客与外国友人展示津门老字号“熬糖马家”的独特魅力。

  马彪说,用心对待顾客,用情研发产品,用力做好宣传,“熬糖马家”所制产品至今已有二十个系列,百余个品种。谈及未来,马彪希望能在融合多元文化的五大道再开一家分店,这将更有利于向外地乃至世界游客传播这一津门老字号的魅力。做百姓爱吃的糖,让百姓的童年回忆代代相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