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天津博物馆文物亮相央视《国家宝藏》~~~本报记者 郭晓莹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天津博物馆文物亮相央视《国家宝藏》
三件宝物是这样“破圈”的(图)
本报记者 郭晓莹

  今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在央视综艺频道开播,在第四季第四期的节目中,天津博物馆的三件宝物在家乡百姓的期待中闪亮登场。

  “小蘑菇日记本”、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清代的“翡翠蝈蝈白菜”,这三件来自不同年代的宝物,向世人展示了它们各自前世今生的故事。尤其是以往大家并不熟知的“小蘑菇日记本”,它背后的故事感动了全国观众。天津博物馆这三件宝物是如何从2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选定的?拍摄的台前幕后又有哪些故事?目前,该节目的总结收尾环节正在拍摄录制中,本报记者对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进行了专访。

  ◆ 三件宝物是如何被选定的

  “这是天津博物馆第一次正式登上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但是实际上我们跟《国家宝藏》编导组的接洽并不是第一次。《国家宝藏》第一季播出以后,就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当时编导组明确说这个节目不仅有第一季,还会有后续,那时候天博就非常重视这个节目,曾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编导组进行过座谈。《国家宝藏》节目的每一季都有一个主题。去年夏季,作为央视的一个主打节目,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国家宝藏》要进行第四季的拍摄录制。这次要对天博的文物进行展示,央视和天博进行了接洽。”姚旸馆长说。

  天津博物馆这三件宝物到底是如何选定的呢?姚旸馆长介绍,央视对三件宝物没有固定的目标,让天津博物馆先自行推荐10件珍贵藏品。

  天津博物馆推荐的藏品包括青铜器、书画、陶瓷等,在种类上尽量实现全覆盖,尽可能展现天津博物馆丰富多彩的馆藏特点,在推荐时每一件文物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然而,这10件宝物第一次报送给央视编导组后,编导组的反馈意见是,这10件宝物和这期节目的角度、出发点不完全匹配。

  央视编导组说:“你们选的这些宝物当然很好,但不光要看文物的艺术价值,也不是光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兼顾艺术价值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特别是这一件藏品如果将来登上了《国家宝藏》的舞台,要和当下的一些时代主题能够进行呼应。”

  “第四季《国家宝藏》节目有‘前世今生’这么一个设置,就是在节目里既要展现文物的来源,又要立足当代探讨它的时代价值。所以编导建议我们本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第二次筛选和推荐。”姚旸馆长回忆,后来天津博物馆及时转变了思路,“在第二批报送宝物的时候,我们就增加了一些天津地方特色的藏品,比如说天博馆藏的杨柳青年画,因为杨柳青年画不光是天津的一个地域特色,同时我们的年画内容反映了天津近代百年的一些城市风貌的变化。我们当时就想把这一类的藏品也做一个推荐,后来跟业务人员一研究,在第二批次报送的时候,我们就把‘小蘑菇’常宝堃的日记本加进去了。对于常宝堃日记,可能外界所知不多,以前也展出过,因为受展示条件所限,它毕竟是个本子,只能放在那里展示,而且只能显示一页,所以以往这件文物展出时确实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我们馆内工作人员对这件文物是很了解的,而且也比较关注。所以在第二批次调整宝物名单的时候,我们很直接地就想到这个日记本。”

  当第二批次藏品名单给央视编导组报送过去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比较,央视编导组非常明确地反馈:“常宝堃日记本绝对入选了。”

  三件宝物,第一个入选的就是这件“小蘑菇日记本”。在去年八九月份,另外两件宝物也陆续完成选定。

  为了选定另外两件宝物,央视编导带着拍摄队伍到天津博物馆实地调研,和天博工作人员共同座谈,在天博推荐的这些重点文物里进行讨论,主要焦点就围绕在文物与当代价值的呼应上。有一次,座谈会整整进行了一天。

  《雪景寒林图》作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三宝之一,是现存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幅宋代范宽真迹。范宽是我国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一代宗师。这幅画曾经入藏清乾隆内府。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此画流落民间,几经转手后被当时清工部右侍郎张翼辗转获得,作为张家的传家之宝秘不示人。在1981年,由张翼的儿子张叔诚先生将此画捐献给国家。2023年1月,天津博物馆在“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中展示了这件宝物,全国各地观众涌到博物馆里来,就为了看这幅画。当时真正达到“为了一幅画而奔赴一座城”的效果,场面非常震撼。所以这幅画从它的艺术价值、知名度、影响力来说,在天博藏品里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它毕竟是一幅古代书画,跟现代怎么结合呢?

  根据编导组掌握的信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宋画全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海内外的收藏机构都参与了这个工程,大家把馆藏的宋代绘画作品进行了集中整理,编成图录。这项工作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雪景寒林图》正是收入到这套《宋画全集》的作品之一。观众通过《国家宝藏》节目,既可以看到《雪景寒林图》的过去,又可以通过了解《宋画全集》编纂的过程,看到今人对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所做的努力。就这样,《雪景寒林图》被选定为三件宝物之一。

  有些年代久远的镇馆之宝没能入选,为什么清代的“翡翠蝈蝈白菜”反而入选了呢?

  这件展品是用翡翠雕刻成白菜,上面立着两只蝈蝈和一只螳螂,形象生动。制作者技艺高超,设计精妙,把最好的绿色都集中表现在三只昆虫上,被称之为“巧雕”。制作者又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原石的绺裂出现在器物后面,构思之精,令人感叹。而当下的科学家,通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使新品种的白菜可以实现无土培植。这件清代的文物跟几百年后的科技创新相呼应。

  “最终经过几轮的文物遴选,我们和编导组沟通、切磋、讨论,互相启发,找到了这三件恰当的文物,能够符合拍摄前世今生所对应的点。”姚旸馆长感慨道。天博有20余万件馆藏,在这么大量的馆藏资源里去寻找合适的文物,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

  ◆ “小蘑菇日记本”的故事播出后,感人至深、影响深远

  在节目预告发布后,很多观众对天津博物馆选送“小蘑菇日记本”这件文物感到不理解,觉得天津博物馆还有很多珍贵的一级文物可以登上《国家宝藏》节目。

  然而等到节目播出时,“小蘑菇日记本”的故事瞬间就感动了千万人,大家纷纷留言表示“看哭了”:“因为这件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了革命烈士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和亿万同胞一起致敬最可爱的人,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观众特意来到博物馆,想一睹常宝堃先生的日记本,了解先辈的英雄事迹。

  节目播出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总导演于蕾和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沈岩也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天津博物馆珍藏的“小蘑菇日记本”这件文物真的非常有力量,播出效果很好,影响深远。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天津广受欢迎的相声演员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他在抗美援朝前线究竟经历过什么?他为前线“最可爱的人”带去了怎样的欢笑与安慰?天津博物馆馆藏常宝堃、程树棠二位烈士在朝鲜前线慰问时的日记,记录了这段珍贵的历史。天津博物馆专业人员对两位烈士的日记,曾做过专业性的深入研究。根据研究成果,针对这件以往不被人所熟知的文物及其背景,姚旸馆长进行了详细介绍。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为了让前线官兵感受到祖国的关心,让全国人民了解官兵们的光辉事迹,中共中央组织成立了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常宝堃、程树棠二位烈士一同赴朝慰问,同属于曲艺服务大队第四梯队,跟随赴朝慰问团第五分团共同行动。姚旸馆长说:“他们用日记本认真记录着赴朝慰问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目前,对这段历史的相关记载较少。天津博物馆馆藏常宝堃、程树棠二位烈士在朝鲜前线慰问时写的日记,让我们得以揭开这段珍贵的历史。”

  姚旸馆长介绍,据新华社当年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于沈阳调整为总团和八个分团分赴前线和后方进行慰问,由于社会各界报名热情高涨,最终筛选出共计575名成员。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主要由京、津两市的曲艺和音乐工作者等组成。全队共有86人,其中包括侯宝林、常宝堃、曹宝禄、程树棠等知名曲艺人。

  常宝堃自幼便随爷爷“撂地”卖艺,以演戏法的“说口”为生。9岁时,他正式改行说相声,在天津拜张寿臣为师,13岁时已崭露头角,15岁与赵佩茹搭档,两人互相切磋、轮流捧逗、艺业猛进,红遍平津地区。他是一名爱国艺人,抗日战争期间,与搭档赵佩茹合作演出了许多针砭时弊的节目,如《牙粉袋儿》《打桥票》《耍猴》等,也正是因为这三段,遭日伪政府迫害。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爱国心。新中国成立后,常宝堃当选为天津市人大代表,并勇于创新,积极投身到相声艺术的创作中。1951年3月12日,常宝堃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4月23日,在美军空袭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与常宝堃同时牺牲的还有程树棠烈士,程树棠作为曲艺弦师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享年41岁。

  姚旸馆长介绍:“常宝堃、程树棠二位烈士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用新的日记本认真记录着赴朝慰问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常宝堃的日记从1951年3月18日记起,直至4月19日,共2000余字。程树棠的日记自1951年3月20日从天津出发,至1951年4月23日上午牺牲,一天不落,共7000余字。这两本日记皆藏于天津博物馆,借日记之功,两位烈士赴朝慰问时那惊心动魄的经历和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展现在我们面前。”

  姚旸馆长说:“通过两位烈士的日记可以了解到慰问途中慰问团遭遇敌机空袭的详情。4月8日以及随后的几天,慰问团一行以白天休整、夜晚赶路的方式前进,终于在13日凌晨2点到达平壤,平壤在敌军轰炸下损毁也非常严重,甚至一时找不到房屋给慰问团居住。13日离开平壤后,历经数日的艰苦跋涉,慰问团终于在16日凌晨3点到达前线附近,前线条件艰苦,团员们只能找山洞居住。从16日下午起,慰问团正式开展前线慰问工作。”

  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工作者不惧危险到前线演出,全体战士特别高兴,同时十分感动,他们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祖国人民的浓浓关切。这些演出种类繁多,水平很高,让战士们暂时忘却了残酷的战争。很多时候战士们都意犹未尽,要求多演几场,这导致常宝堃等曲艺工作者的演出安排十分密集,基本每天都有,往返多地,十分辛苦。

  在前线的慰问演出中,常宝堃总是问战士们:“还听不听?听就再演一个!”演出时人员众多,目标过大,慰问团经常会在演出中遭遇敌军空袭。常宝堃曾说:“我们得感谢老美啊,他们知道天黑了,临时给我们拉几颗照明弹!”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艺,用自己的行动把祖国人民的关怀带给志愿军战士们。

  1951年4月23日下午1点多钟,就在慰问团的慰问任务即将圆满完成之时,慰问团驻地上空突然袭来四架美军飞机,使用机枪对着房屋进行了疯狂的扫射,然后投下了密集的炸弹扬长而去。敌机出现得太过突然,当时常宝堃和赵佩茹还在房间里研究相声段子,没来得及找隐蔽,常宝堃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之中,当场牺牲。程树棠虽然躲进了附近的一处山洞,但也没能在敌机的炸弹下幸免于难,赵佩茹、郭少泉、谢起福三人也负了伤,这使整个慰问团陷入莫大的悲痛之中。

  “常宝堃烈士的日记永远停留在4月19日,他写道:‘受到战士们热烈欢迎,此次为演出以来最情绪高涨之场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慰问工作的热爱和受到战士们认可的满足。程树棠的日记也永远停留在4月23日上午他写的‘与朝鲜人民照了几个相’这几个字上,有种突兀感,他可能是随手记了几笔,打算有空时再认真写完,但没想到意外来得那么快。二位烈士在朝鲜为国捐躯了。”姚旸馆长动情地说。

  ◆ 推动博物馆“破圈”传播,释放文物新活力

  “‘小蘑菇日记本’这件宝物登上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后,我们不断接到全国各地观众的电话,还有很多朋友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希望能亲眼看到烈士的日记。我们正在研究设计使用现代化电子光影手段,展示这个文物的同时,辅助一些科技手段,配合当时抗美援朝前线的场景,做一些沉浸式场景,在历史情景的现场还原中,把烈士的日记本以电子屏形式逐页展示出来,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深入地了解和体会烈士的战地日记。我们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相信大家很快就可以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里,以全新的方式看到这件宝物。”姚旸馆长透露。

  近年来,各地文旅的“顶流”非博物馆莫属,约上“看展搭子”一起参观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在新形势下,天津博物馆充分把握住发展机会,乘风而上,多措并举,助力文博‘破圈’传播。”姚旸馆长说,“近三年来,天津博物馆利用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各平台‘粉丝’数量突破百万。同时,我们坚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挖掘文物身上潜在‘破圈点’,让陈列在展厅中的文物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我们积极谋求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活’起来的文物,‘火’起来的博物馆,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