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深圳河》实际上写的是一河、两城、三融合,写一条深圳河,同时写了两座城市,深圳与香港,写香港的发展,写深圳的发展,在深圳发展的时候,香港是背景;香港发展的时候,深圳是背景,它们是兄弟,它们是互相支撑、互相支持。
这些年写深圳的报告文学很多,从两城互动的这个角度来写的是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写,我觉得非常符合深圳和香港发展共同点,也符合我们国家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它写的是一条河,但写了两个城的发展。第三是三融合,作品写了香港和深圳的昨天,但着眼点则是深圳和香港的明天,是未来大湾区的开辟和建设,这也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全书从遥远的考古写起,写到了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百年前孙中山渴望中国的沿海、内陆和边疆海陆相连,大湾区的蓝图最早在孙中山那里就有构思,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杨黎光又把大湾区的建设和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做比较,展示了非常美好的未来。深港澳融合,深港是两颗明珠,两颗明珠的融合叫作1+1>2,再加上澳门,则是1+1+1>3,所以这本书的历史高度非常高。而且是有未来意识的,充分彰显了我们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中国经济建设当中未来的方向,中国城市建设的未来的方向,深港澳融合是一个新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奔腾的深圳河》在写作上有个特点,把远和近结合起来。作为主题性写作,这本书关注的是当下的深圳建设,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近的事,但是作者的笔墨伸展得很遥远,从考古学、历史学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同时这部书一方面是报告文学,同时也有方志学的内涵,里面做了民风民俗的考证,这也是作者非常重视刻意为之的。这部报告文学有纵深感的同时,又有横断面的细部华章。
再一个是把事和理结合起来。杨黎光很了不起,能写报告文学也出版过长篇小说,会写报告文学还能写小说的不多,但写小说的基本都能写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重事实,描述事件的过程,但如果仅仅停留于事实的呈现,就难以与新闻通讯拉开距离。杨黎光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带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善于把事和理结合起来写,这是他的辨识度、风格和艺术个性,讲什么理?思辨。说实话,报告文学最早源于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的文字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思辨。不仅仅写事件什么样,它是思辨,思考共产主义运动,思考人生,思考当时怎么反法西斯的问题。思辨,我们这些年来写得最好的报告文学是离不开思辨的。比如我们现在奉为报告文学经典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它里面有很多思辨,不是写好人好事,对数学家陈景润的个性和命运写得生动,还思考陈景润命运和性格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思辨是报告文学区别于通讯类新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杨黎光的《奔腾的深圳河》,这里面充满了他的思辨。比如说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之间的比较描写,这是一种思辨;深圳的历史和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思辨;比如深圳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的故事,也有思辨性。
我今天借杨黎光的新书也呼唤一下,我们报告文学界要有点思辨能力,不要忘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性,该唱的赞歌要唱,该思辨的还要思辨。本书有跨文体的特点,有历史学的叙事,有小说的结构和视角,还有民俗学的考据,同时有报告文学的特性。所以我觉得杨黎光《奔腾的深圳河》,奔腾的不仅是香港和深圳的历史,奔腾的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热潮,奔腾的还有作家和知识分子的思辨能力、思辨热潮。作家是干什么的?作家肯定不仅仅是写事写人,赞歌要唱,还要思辨,才有高度。所以我觉得《奔腾的深圳河》在唱了改革开放的赞歌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些深度的思考,这是很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