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厅稻香(图)
张伯苓

  家里的客厅里摆着个红色花纹的大瓶,抬眼望去,很是鲜艳。大瓶中间图案为小桥流水,小桥两侧排列着间距相依的五棵树,茂盛的树冠升腾着花环,活灵活现。山水相间的底色之外,瓶口上总要插上各具特色的假花来粉饰自然,虽然带来些生机、营造了热闹的气氛,但总觉着不接地气,好像走路没有根底,唤不起乡愁,与瓶面上的底色不相协调。

  癸卯秋,回老家一趟,看着公路两侧、村口河边稻浪翻滚,一片金黄,生机勃勃,大地万物的生命力真是太强了,美轮美奂地演绎着季节变迁,大自然的刻度拿捏得那么准确、那么神奇。秋收了,我让村里的小波赶快下田,选长得最好、最长的稻穗给我割两把拿来。小波问:您干啥使,多给您割点。我说不用,就两把。第二天,小波就把带有泥土芬芳的稻穗送到家里。看着老家土地上长出的稻穗,立刻有了亲近感,似久别重逢,双手将其接过来抱在怀里,再插入大瓶中。扑面的稻香立刻分发,金色的光芒瞬间闪耀,撞满了厅堂,生机一片。

  尺八长的稻穗在大瓶上均匀矗立着,继而弯腰在瓶檐下形成了圆弧,籽粒饱满的穗头似颗颗细长椭圆的珠宝,如金色的链子在瓶口下摆动,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置身这客厅,大自然的活力让人感到好像变了一个天地。

  看到这稻穗,又联想起了童年时光。我最初了解稻谷是从“粳子”开始的,就是旱稻,产量很少,但它生命力强,不需要多少水分就能生长,“吃粳米干饭过大年”,就是对“粳子”这种“奢侈品”的俗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号召全民兴修水利,我们这些娃娃也参与其中,“干支斗毛渠”遍布田野,机井、闸涵、排灌点、扬水站星罗棋布,旱能浇、涝能排,整个农村翻天覆地来了个大变样儿,村里种上了水稻。那时徜徉在绿色如毯的水稻田里,我们挽起裤腿,薅草、打逗、摸鱼、嬉水,看瞎狮子、水猴、蹦蹦嘎等水中小动物游动,谛听田野里的鸟语和虫鸣,与稻田结下不解之缘。收割时节,大人拿起镰刀割稻,我们戴上红领巾捡稻穗,为生产队作贡献。一把一把的稻穗,成了我儿时抹不掉的快乐记忆。

  看到这稻穗,又引发了不尽的乡愁,仿佛置身在家乡的那片土地上,看到了村子的整个轮廓,想到村人的质朴、长辈们的豁达、年轻人的朝气、河流的奔放、树木摇动的舒缓、庄稼的生机勃勃、乡土文化的厚重……这稻穗就是家乡的一个缩影,看到它就想到家、就到了家。魂牵梦绕的乡愁都融在这稻谷里,让人有了许多灵感与牵挂。

  看到这稻穗,又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日子。水流千尺汇乡间,稻穗绵长闪金黄,稻谷传承的无穷力量,惠及了今天的好日子。家乡宝坻因稻而兴、以稻闻名。村里的稻田一望无际,那些旱田早已成为水田,村庄安卧在绿毯中,成为一道风景。优质水稻年年翻新,水稻成了金饭碗,袁隆平杂交水稻在这里熠熠生辉地生长,工厂式育秧、现代化播种、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加工,使稻谷的附加值与日俱增,大把大把的钞票进了农民的口袋。宝坻47万亩水稻,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近半壁江山。乡村振兴,水稻挺进,文旅融合,共进共融,稻渔、稻蟹高唱着田野里优美的音符,吸引着城里人到此体验劳动的过程,品尝地道的稻田美食。

  我把插满稻谷的瓶子放在客厅中间,心里满是喜悦。穗头里籽粒饱满,都是希望的种子,延续生命,接续吉利,飘香万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