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津门名家谈艺录(十一)
王明九:
从各种书法流派汲取营养
章用秀

  今年4月20日,天津艺术史学会携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共同举办“弘扬中华文化 传播书法艺术——《王明九全集》首发式暨捐赠座谈会”。我在会上说:“《王明九全集》是对王明九艺术人生的学术化梳理,这部巨著全面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理论的经典,堪称中国书法的‘百科全书’。”

  王明九先生(1913—2001)是饮誉海内外的书坛巨匠、文字学家、书法理论家,是中国书法经典法书集碑帖之大成者。1986年,河北区委、区政府邀请十余位德高望重的书画家共聚一堂,挥毫泼墨。当时我在区委从事宣传工作,由此便结识了受邀前来的王明九先生。王先生面目清癯,温文尔雅,一派文人书卷气。

  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学书经历和体会时尝言:余八龄时,以颜、柳体开笔学书。十三岁时,极喜子昂法书,寒暑不辍者三年之久。之后,改书欧、褚并研书法理论之学,追求古人用笔之法。初读虞世南《笔髓论》、孙过庭《书谱》、姜夔《续书谱》、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诸名贤论书之诀要;继读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始迈入两汉、南北朝碑帖之中。渐而领悟方笔、圆笔运用之别。遂即上溯甲骨、商彝、周鼎、秦碣之源流,广临两汉分隶之正宗。秦权诏版,诚为隶书之鼻祖;流沙坠简,确乃汉代之墨迹。潜心致至,临摹久之,则习章草焉。早年得孙嘉礽先生指益。十八岁时告别家乡,游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观摩石窟造像、碑林石刻。后客居上海,师从近代书法大家程学川,系统研习经史子集、碑帖版本、考古鉴赏及古文字学等,综合艺术修养得到全面提高。

  明九先生以国学为根基,在中国五千年经典碑帖文字之间广收博采,北碑南帖融会贯通,走出了熔铸古今、自筑规模的艺术道路。他高度重视书法的文化内核、精神内涵,以其对文字学、书法史的深入研究,铸就了一套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著有《墨苑三千年·精粹一百种》《中华三千年翰墨精粹集锦》《章草汇编》《草书汇编》《楷书结构规律》《章草书学千字歌及注释》《五体书新道德三字经》《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廿种》《王明九书古诗文百篇》等。这些著作或讲书法知识和对书法艺术的见解,或为先生书法作品的荟萃,彰显了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填补了中国书法理论的空白,为弘扬祖国书法艺术作出了贡献。

  章草,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它的笔法,上承篆隶,下为楷书和行草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境界;它的结构,从字形上一改篆隶之繁难,为文字趋向草书和简便,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和突破。王明九先生对章草有深刻的领悟和实践性的探索,是章草学说的重要奠基人。他曾说:“章草的书法,有一字作数种结构者;有结构不类隶书,而似籀篆者,且历来草书之结构颇不一致。以今草与章草相比较,今草不及之规律严谨,惟书写时迅速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章草“结体平正,鼓之以奇绝,若泛学诸家草书,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若章草之创作,上取篆隶八分之笔意,下建楷书、行书之典型,其能简古尤能出新。在书法艺术改革中唯一一大创举:用习书法运笔之理有举一反三之妙。”

  “学习书法,贵在取法。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下。”对于初学书法者,明九先生说:“先选好要写的字,选你感兴趣的字,然后再动手写。从兴趣入手很重要,因为有了兴趣才容易坚持。王羲之的《兰亭序》要练,要多临写,当然练得越多体会越深。王羲之行书《十七帖》也可以练。再练练文徵明的字。《书谱》也要练,还有赵子昂的《洛神赋》,都可以临。临写时不要整个帖都写一遍,那样效果不行。没有一点书法基础,拿起笔来就要写草书,不行!要一步一步提高。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要多练,质量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他说:“初学写字,落笔就能写出黑墨道子来,可是这些黑道毫无笔力表现,不过是笔过留痕而已。书法的一笔之间,要有各种轻、重、缓、疾、起、伏、缩等变化,尽其职能,得其态势,方能恰到好处。”关于楷书,先生认为:“中国(书法)发展到楷书阶段,笔法已大备。楷书在东汉后期从隶书和章草演变出来,历三国、晋,经隋至唐,大约四百余年的艺术实践,隶书古意逐渐消失,楷书的笔法和结构才逐渐完善,成为刚健清新、法度严谨而风神爽朗的新书体。”“唐代书法贡献至大,学者只要入而能出,灵活运用,吸其养料,取其精华,会有收获的。”先生说:“勤学与苦练是学好一切真实本领的唯一途径。掌握基本功就是多临碑帖,多揣摩书法名家的运笔和结构技巧。”

  明九先生主张“从各种书法流派汲取营养”。先生书写,常常是以方笔、圆笔、方圆并用等多种笔法变换运用于各种书体之中,用方笔书写,气势刚健质朴,端庄凝重;用圆笔时,笔画圆劲秀拔,内含刚美。先生尝言:“书法之善,精在用笔,美在结构,笔法不精,虽善犹恶,结构不美,虽熟犹生。是以指实腕活,力注于笔端之间,横推、竖拉、外拓、内擫,划沙而行,退笔而出,浓墨厚纸方为力透纸背。用笔千古不变,结构因时间而易;大字密布,小字舒朗,俯仰相背,谦让违和,以方圆之笔举一反三,施我之法,则线条不变,惟字形变更耳。”先生对书法的要求是:写北碑,笔势潇洒凝重;写南帖,势如行云流水;篆居婉转流畅;草要纵放奔腾,更兼笔法、结构、章法、气韵,互相衬托,相得益彰,通篇气势或奇逸洒脱,或笔力雄健,光彩照人。谈到“屋漏痕”,先生说:“这是指运墨的效果。运笔应恰如其分,墨量既不过巨也不可过微,水墨流润纸上其痕应与雨水渗于壁间那样匀称适宜。用笔偏重,蘸墨又多,则点画臃肿淹瞎;用笔偏轻,蘸墨又少,则点画枯萎漂浮。唯中锋行笔,万毫运墨,始尽其妙。”

  当年先生曾赠我《唐诗百首·书法百种》之书册,此乃先生“用百种墨苑精英之神韵,书写百首全唐诗坛之名篇”“在使‘文’与‘字’达到和谐、完美的高度统一方面,全力进行探索”,甲骨文、三代吉金文字、小篆、天发神谶碑书、汉封龙山碑笔势、汉乙瑛碑书风、北魏始平公造像之风骨、北魏张黑女墓志书体、唐代孙过庭书谱字、王居士砖塔铭书法直至清人钱南园、张裕钊,近人曾熙等百种书法,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足见先生书法涉猎之广、功底之深。如今,这部书册已成为对先生的纪念,也是我学书的范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