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津门名家谈艺录(十)
黄耘石:随物象而变化
章用秀

  1960年,经我的启蒙老师张云(白岩)先生介绍,我来到十字街西中祥当东胡同2号,拜黄耘石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

  黄耘石先生是于非闇、黄君璧的嫡传弟子。抗战后,由北平去了重庆,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黄君璧先生学画。他在这段时间也接触了徐悲鸿、傅抱石诸先生,受益匪浅。他曾参加抗战期间在重庆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美展和1944年中央大学旅昆校友的十年联合美展,在黄耘石的艺术生涯中,黄君璧先生(与张大千、溥心畬并称“渡海三家”)对其影响最深,他从中获益最大。

  “最让我难忘的是1942年春季的一天。”耘石先生对我说。那是在重庆,正下着毛毛细雨,黄耘石踏着泥泞的山路来到柏溪分校教师宿舍看望黄君璧先生。在一间木结构的小屋里,画桌是用两张小办公桌拼成的,先生给他讲解清初四僧的绘画特点,又让他看了几张自己的近作,然后用贵州皮纸为他画了一幅拟石涛画法的山水画。上面画的是嘉陵江的风景,构图吸取石涛擅长的截断法,画中大部分景色都不是展现全貌,而是根据视域所及截取其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先生画完这幅画,又在右上方题道:“壬午四月廿九日,耘石仁棣冒雨过访山中,畅谈绘事,余略拟石涛画法赠之。君璧并记于柏溪。”历经多年风风雨雨,黄耘石一直将这幅画珍藏在自己身边。后来耘石先生见我对此画深爱至极,特意给我临写了一幅,并在款题中道出为我作此画之因由。

  先生还曾向我讲起当年他在天津兴办美术学校的事,及他与陈少梅的一段因缘:抗战胜利后,黄耘石定居天津。1946年春,中华全国美术协会天津分会在中原公司五楼举办联谊活动,经张伯苓之子张锡羊介绍,陈少梅与黄耘石相识,从此两人往来密切。他们都热衷于艺术教育事业,在他们相识的第二年便共同协商在天津兴办私立文华美术学校,并联合了一位西画画家于赤叶,三人共同筹划,经过一年准备,选好了校舍、聘请了教师并制定了教学规划,于1948年初正式拟文呈报天津市教育局并得到批准。但由于经费等原因,学校尚未招生便夭折。虽学校没有办成,但黄、陈二人的关系始终未断,而此举也在天津美术史上留下一页。

  耘石的绘画艺术继承黄师的山水技法。他主张:学习山水画应临写一些古代名家的作品,其中有夏圭、马远、黄子久、倪云林、戴进、唐六如、沈石田、石涛、梅清,以及王石谷、吴渔山,特别是要学黄鹤山樵、石溪的画法。先生虽不排斥“四王”,但从未强调学画一定要照搬和沿袭“四王”那一套。他一向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念。先生说:“一定要注重写生,到真山真水中去,对大自然有深刻的观察和刻苦的实践,山川水色云烟变化熟悉于胸臆。”先生还说:“不仅要写生,还要认真思考。作画要有生活气息,用笔随物象而变化。”“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也要吸取西画的技法,要有融西画技法于中国绘画的创新精神。用笔用墨,不拘一家一法。”正由于此,耘石先生的绘画作品与那些陈陈相因、矫揉造作的画作截然不同。他的画秀逸而不纤细,浑厚而不粗野,清雅中蕴含着瑰丽,云烟变化,新意无穷。观其画,有如快襟当风,遨游于中国的壮丽河山。

  耘石先生认为:学习山水要先学画树、画石头。树和石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很能体现画家的水平。有人看山水画先看石头和树画得如何,树和石头画不好,说明基础不过硬,整幅作品立马减色。如何画石、画树?先生有明确的说法:画石要用干笔,先勾出边缘,再皴擦,一定要有变化,绝不可黑成一团。画树,枝要分布合理,枝叶应见向上之势,应下垂枝叶,亦当有向上之意,否则成死树矣。叶要分出四季,春英、夏阴、秋毛、冬骨。松枝须疏密得当。画松枝干要挺拔有力,近者可画麟,远者略点而已,太远者不必点矣。画松叶有浓有淡,松叶的末梢尤不能在一条直线上。树分前后左右,画树叶最忌成“非”字,若成“非”则成树之剖面,非完整之树也。

  耘石先生文化品位高,尤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他的题画诗含蓄而有意境、有寄托。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有木生幽谷,山深人少知。九春逢好雨,老干长新枝。”另有题画诗云:“岁到重阳山色好,经霜秋叶渐如霞。悬泉未忍空流去,点点滴滴润物华。”这样的题画诗乃是先生深厚学养的展现。

  1992年春,我建议并组织有关部门在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黄耘石个人画展。引滦工程竣工后,我委托相关单位带先生到山区、水库写生,先生创作了许多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宏构力作。《天津日报》特将他的12件作品印成大幅挂历,并发专稿,推重他的艺术。耘石先生晚年还收了几个学生。犬子章尺木幼时向先生学画,画些金鱼、熊猫之类,每每受到先生嘉奖。后来先生患病,住进医院,我爱人每天给先生送去可口的饭菜。

  2009年,先生溘然去世。我取出先生当年给我画的墨稿,装裱成一手卷,题为《黄耘石先生课徒画稿》作为纪念。先生在世时,曾为我少时一幅山水习作写了一段跋:“定轩主人与余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因有同趣,时相过从,切磋绘事二三十年。更深入研究美术史论及地方史志,或为文发诸报刊,或撰述成为专著,多前人所未尽言者。今携其少年时所作此画嘱为题识,因书翰墨因缘如上。丙戌初秋,黄耘石九十又一。” 这句话道出了我与先生的师生之情,更可见先生之谦和及对后学的鼓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