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
杨仁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对天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指针和努力方向。

  一、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内含着以文化繁荣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要求。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首先,要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英雄城市,既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创造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底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专门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今年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考察了古文化街、平津战役纪念馆,提出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强调“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因此,要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以文化浸润城市,传承中华文明,赓续红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和软实力,让现代化天津处处充满着昂扬向上的力量。

  其次,要坚持在深化研究阐释上下功夫。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以阐释研究为基础,研究越深入,阐释才能越透彻,传播才能越广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研究阐释,重视挖掘历史资源,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前提。天津要发挥文化教育强市、人才资源大市优势,汇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力量,推进实施文化繁荣发展工程和数字化建设工程,组织力量推进研究阐释,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激活其生命力。要通过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赋予泥人张彩塑等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天津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

  再次,要坚持在丰富文化表达方式上求创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既需要内容上的推陈出新,也需要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要以奇思妙想,吐故纳新,让“高冷”的思想文化遗产、遗迹、遗存变得时尚而有温度。要充分运用各类平台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教育、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把握好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表达传播方式,在交互式、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历史的真切、革命的崇高,品味文化的魅力,实现文明的传承。要推进津派文化品牌建设,办好“百花文学奖”等活动,做大做强京剧、相声、文学、纪录片等品牌,进一步创新津派文化表达方式,让文化“润物无声”,推进天津文化繁荣发展。

  二、要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和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涵要义。文化强国集中表现为思想文化供给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公共服务完善、制度健全、文化创新能力强大等;也表现为社会文明程度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首先,要坚持以文化人,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善作善成。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坚守共同理想、远大理想信心决心。要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其次,要坚持以文惠民,在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善作善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惠民”“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办好天津相声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努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上用力,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大力推动基层文艺场馆、院团发展,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强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再次,要坚持以文兴业,在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上善作善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指引,深化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要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整合文化资源要素条件,实施好资源盘活提质增效工程,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中新生态城妈祖文化园、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以及东疆湾沙滩景区、邮轮母港等资源,打造“国家海洋休闲运动中心”,打造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三、要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体同步、迭代发展的整体过程,其落脚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坚守社会主义方向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建设这一新的文明,必须树立自立自信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弘扬好革命红色文化,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造,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坚定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的高度信心,从中挖掘其思想智慧、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

  其次,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两个结合”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在“第一个结合”上,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当代中国之“的”,实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第二个结合”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是对以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同样,当代天津也是历史天津、革命天津的延续和发展。天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风貌独特,要推进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天津各类文化资源,摸清自己的文化“家底”,把散落在津沽大地上的文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使其绽放时代风采,建设好天津城市现代文明。

  再次,要秉持开放包容,在推进文明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胸怀天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文化资源的融会贯通。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理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天津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光荣激扬的红色文化、绚烂多彩的多元文化,要弘扬“多元包容、融通和谐、开放创新”的津派文化精神气质,打造好杨柳青年画等知名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天津多元鲜活的文化形象,让世界更好认知天津、了解中国。要依托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平台阵地,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互动,提升展示传播能力,塑造城市形象,让天津城市现代文明在交流互动中绽放异彩。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文化传承发展提出的“善作善成”使命要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引领力。我们要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奋力将文化强国的蓝图变为现实,更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津文化绚丽华章。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