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塑造出“有趣的灵魂”①
漫话~~~
新视野~~~
深一度~~~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热点观察~~~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一度
上好“认识人民币”这堂课
闫丽

  你身边的孩子还能正确认识钱吗?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湖北武汉一所小学,一位数学老师在上“认识人民币”这堂课时发现,很多孩子对钱的认知模糊,有的没见过1元纸币,有的甚至觉得“钱不就在手机里吗?刷一刷就有”。天真烂漫的话语引起了不少家长和老师的担心——在移动支付时代,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认识钱了?

  随着时代发展,移动支付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常态。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了86%。但,现金依然是我国最基础的支付手段。孩子们认不认识钱,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支付方式是否更新,而在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是否到位。

  一些孩子对钱的印象就是一串数字,仿佛数字可大可小、可以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花一块钱和花一百块钱没什么区别,都是“刷手机”。有的孩子动辄为网络游戏充值成千上万元,有的孩子给网络主播巨额打赏,这都与孩子们缺乏基本的金钱观、消费观脱不了干系。

  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中有句话:“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有其他人会取代你。这个人……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数字时代,更需要给孩子补上“认识人民币”这堂课。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金钱,懂得钱从哪里来,应该怎么花,这对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理财观,让孩子尊重劳动、珍惜财富很有必要。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认识货币并不是为了培养‘守财奴’,而是让孩子们知道钱不是‘扫’出来的,而是通过劳动和智慧获取的”。只有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才能减少攀比跟风、过度消费。

  “认识人民币”这门课如何上好?靠学校,也要靠家庭。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钱”的场所,家长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钱的认知,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创造场景、利用契机来“润物细无声”。比如,暑期即将来临,家长不妨带孩子去菜市场、去超市,引导孩子使用纸币进行支付,让他们亲身体验货币的交易过程。再比如,孩子们还可以在跳蚤市场当一回“小老板”,体验一回定价、挣钱的过程。在现实的场景中,孩子对劳动的感触、对金钱的认识也就会一点点建立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