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记中国逻辑史学科开创者温公颐先生
~~~
沽上丛话
津门名家谈艺录(五)~~~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庸故居书香气(图)
凌鼎年

  对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读者来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新武侠小说“四大天王”之大名,可说是如雷贯耳。这四位武侠小说作家中,金庸无疑是执牛耳者,系大家中的大家,宗师中的宗师。

  今年3月10日是金庸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金庸的故乡嘉兴海宁策划、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引起世界各地金庸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其中,让人大感兴趣的是金庸故居于3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

  我,一个金庸小说的忠实读者,因受邀参加活动,得以在3月13日上午作为较早的参观者之一进入故居,先睹为快,兴奋的同时也倍感荣幸。

  金庸是浙江海宁人,故居位于袁花镇赫山房,这里是其出生地,也是查家的根脉地。要了解金庸,研究金庸,理解和评析金庸的小说,袁花镇不能不去,金庸故居不能不去。这里是金庸人生的起点,有他童年的踪迹、学生时代的回忆,有查氏家族的诸多信息。

  据说在南北朝时,镇上大户江州长史戚兖的宅院有花园,人称之为園花镇,后人为书写方便,把繁体字園的方框舍弃,改为袁花,从而得名,故素有“花园之镇”的美名。可见这一带在南北朝时就有官宦人家居住,花香四溢,是块风水宝地。但真正建镇则在清雍正六年(1728),距今有近300年历史。

  金庸原本姓查,查家是镇上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在清代有“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的美誉。也就是说,金庸的祖上曾经辉煌过、风光过,他的家族历来是一等一的读书人家,书香四溢,也善于经商,遂成殷实富户。由此可见,金庸的成就是有家族的文化积累、文化熏陶的,与良好、健康的家教家风不无关系。

  金庸故居沿河而建,花溪水静静流过,花溪桥默默横跨,远处的绿树与金黄色的油菜花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散发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来到此地,聆听着吴侬软语,感受到侠义剑气,领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体会侠胆柔肠故乡情。

  临近了,临近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典型的水乡建筑。江浙的民居门头都不怎么显眼,讲究的是进深,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与北方有权有钱人家注重大门的豪华、气派有所不同。金庸故居的门口右侧白墙上有冯其庸题写的“金庸故居”四个字,不大,不张扬,内敛、稳重。进得大门,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鲍贤伦题写的“金庸故居”匾额,字体古朴而苍劲,金石碑刻韵味浓郁。左右两侧木梁上挂有“文魁”“进士”的木匾,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金庸故居总面积1598平方米,分为“居”和“展”两部分。先看“居”的部分,其中涵芬草庐是金庸的出生处,雕花的老式红木架子床还在,雕刻与钿螺镶嵌还挺考究的,只是不确定是否为金庸出生的床榻?也许,他的第一次啼哭与普通婴儿并无不同,儿时的淘气与普通孩子也相差无几,但人生的阅历、商场的历练、成长的道路与众不同,读书的理念、未来的志向、奋斗的目标独树一帜,也就成就了他。

  门口的一块牌子上写着:金庸的母亲徐禄是诗人徐志摩的堂姑,而徐志摩则是金庸的表哥。名人往往以家族为单元涌现,又是一个佐证。“退思轩”是金庸祖父查文清的居室,令人联想起江苏吴江的著名景点退思园,查文清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晚年字退思,是寓意归隐呢,还是反省自己,或者兼而有之?“澹远堂”是康熙皇帝为金庸祖先查昇题写的堂名,匾额四周有九条金龙,抱柱楹联赫然写着“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据说就是康熙皇帝的赞誉。另一副对联气势阔大,豪气干云,上联“倾东海为酒”,下联“凿昆仑作庐”。在中国能配得上,或者说敢于挂这样楹联的家族估计寥寥可数,凤毛麟角。故居还有“三益轩”、《海昌查氏诗抄》木刻雕版藏室等,整座建筑实在、实用,不奢靡,不显摆。

  故居的天井内有桂花树、罗汉松、无花果、垂槐、天竺、木香、蔷薇、竹子、棕竹、水菖蒲、金钱草等树木植物,平添了绿意与花香,透露出生机和生气。金庸故居是依据金庸和家人回忆中的查家老屋赫山房原貌修复、扩建的。冯其庸题写匾额,查氏族人、作家查杰慧撰写了文采斐然的《赫山房记》,值得一读,有助于了解金庸故居的前世今生。读《赫山房记》可知:老屋初建于明末,清嘉庆年间,金庸的一位先祖查人杰(号赫山)重建宅院后命名为赫山房。赫,通常指显耀、显盛、盛大,引申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势;山,无非指踏实、稳重、出众、威严之义。赫山房好堂号,有气势有内涵。

  故居“展”的部分辟有“文心侠骨赤子情”金庸故事展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撰写了展览序言《一箫一剑平生意,为国为民真大侠》。这个展览被认为是一个知人论世、寻根溯源、廓清谬误的权威展示,有金庸小说早期的珍贵版本、连载报纸原件、社论时评、手稿、题词、各时期照片,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资料,以及金庸用过的文房四宝、印章、眼镜等三百多件物品,不少资料、实物系第一次公开展示,其珍贵性也就不言而喻。睹物思人,令观者感慨万千。

  流连赫山房,伫立在金庸遗物前,我仿佛看到他天马行空构思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仿佛看到他援笔疾书《明报》上万篇时评,感受到他的勤奋好学,他的尊师重教;感悟到他的爱国爱乡情结,他的侠之大者的情怀。如今,这里成了走进金庸、了解金庸的极好载体,成了金庸读者、研究者以及金庸迷的精神家园、朝圣之地。

  唯一遗憾的是,金庸自1948年离开家乡去香港,日后成名后荣归故里,却再也没有踏进过赫山房。先生仙逝,英名永存,其15部小说已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瑰宝。金庸是从海宁走向世界的,他是海宁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华人的骄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