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记中国逻辑史学科开创者温公颐先生
~~~
沽上丛话
津门名家谈艺录(五)~~~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
育人宗师 学术巨擘(图)
——记中国逻辑史学科开创者温公颐先生
田立刚
温公颐先生论著(主编)代表作

  20世纪80年代初,静谧幽雅、风景如画的南开大学校园里,人们在马蹄湖和新开湖边,常能见到一位老先生迈着缓慢而稳健的步伐在散步。他穿过湖边梧桐树掩映的弯曲小路,走在大中路上,走在南开新建成不久的一片教授楼间。他就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时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和南开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的温公颐教授。

  认识温先生是在1978年初春,我们南开七七级学生入学的时候。在哲学系迎新会上,时任哲学系系主任、年过七旬的温先生,用响亮的嗓音和充满哲理的话语,给我们上了走进南开哲学系的第一课。那时,我们知道了温先生是南开哲学系复建的主持者,是当时哲学系年龄最长的且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但他是那样的谦逊、温和,平易近人。

  1981年国庆节前,班上同学到老教授家中帮助打扫卫生,那是我第一次来到温先生的家中。先生家里的摆设非常简朴,书架和一些家具甚至是从学校后勤部门借用的。在我们忙着扫地、擦玻璃时,先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跑前跑后为大家斟茶倒水。我们借着这么近距离接触当时哲学系仅有的一位老先生的机会,不停地问这问那,先生热情地一一做着解答,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那样的笑声,在以后跟随先生求学的日子里我时常能听到,清朗透明,发自肺腑,自然得没有丝毫修饰,甚至带着一种童真,从中你想象不到老人一生所经历的坎坷与磨难,只有宽厚的慈善仁爱之心和无限的真诚。

  在以后的日子里,因为温先生的三个儿子都在外地高校任教,平时只有先生和师母在家,我们便常去先生家拜访,了解到他的身世和学术经历。

  温公颐先生1904年11月4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万安乡好坑村一个农民家庭,这里地处闽西南崇山峻岭中,家中祖父辈务农没有文化,他靠宗祠的资助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1922年夏,他得到龙岩县政府的一笔就学补贴,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先后跟随国学大师单不庵先生和德国古典哲学专家张颐教授,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并聆听了由清华到北大讲学的金岳霖先生讲授的“逻辑学”课程。大学毕业后,温先生曾在江浙一带的中学短暂任教。1929年应北京大学代理校长陈百年先生之邀,他回到北大担任校长室秘书并在哲学系任教,讲授“哲学概论”,1933年受聘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道德学”课程。1935年前后,他参加了由北大、清华、燕京等高校哲学教授组成的“中国哲学会”,与学会秘书长贺麟先生一起负责学会的具体组织工作,其间他多次参加了由胡适、方东美、宗白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著名学者出席的哲学讨论会。在多年讲授“哲学概论”和“道德学”的基础上,温先生精心整理修改课程讲义,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哲学概论》和《道德学》两部著作,被列为当时的“大学丛书”。此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先生还在北京多所院校讲授过“中国哲学史”课程,并写成四十余万字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但因书稿散佚未能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温先生还从事逻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逻辑学》和《类比推理在实践中的运用》两部著作。

  1959年,温公颐先生奉命调到南开大学,负责组织和领导南开哲学系的重建工作。1919年南开大学建立之时就设有哲学学门,但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撤并了。温先生带领一批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调来的青年教师,为南开哲学系的重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于1962年重新成立了南开大学哲学系。今天,由哲学系发展而来的南开大学哲学院已成为国内哲学人才培养的基地,设有从本科到博士后培养的两个专业八个学术研究方向,哲学学科建设在“985”“211”高校中名列前茅。回顾这段历史,哲学系原系主任陈晏清教授曾深情地回忆说,现在的南开哲学院“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园,可是这个地方的人永远不会忘记这里曾经是一块荒地,永远不能忘记这个荒地的拓荒者,是温公颐先生带领的一支队伍,他是我们南开哲学拓荒重建的领头人。这就是到现在南开哲学几代学人都在深深怀念温公颐先生的根本原因”。

  1982年,我有幸成为温先生的研究生,跟随他攻读中国逻辑史方向的硕士学位。1986年又和付永庆学兄一起考取了温先生的博士生。当时学校食堂的餐食还比较简单,饭菜也远不如现在丰富。温先生得知这种情况后,几乎每周都要把我们叫到家中,或者在听他讲课之后,请我们吃饭。每到这时,温师母就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那几年里,我记不清在先生家吃过多少次饭,只是觉得先生不仅把我们当成他的学生,而且把我们看成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关怀备至,照顾有加。比起生活上的关心,印象更深的是温先生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上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专业课学习每讲一部分内容都要求我们写一份论文样式的作业;指导学位论文更是一丝不苟。为了指导我们学习研究,他特意写了《治学三要》一文,强调“为学贵有创见、贵得要旨、贵查原著”。温先生一共为国家培养了七位中国逻辑史研究方向的博士,除一位到政府机关工作外,其余六位都一直坚守在高校逻辑学教学研究岗位上,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大致算起来,温先生的学生和再传弟子已逾数百人,在历年召开的全国逻辑学学术研讨会上,有南开传承的学者人数众多,历次中国逻辑史学术会议更是参会人数过半。可以说,在温先生的主持下,南开大学同时成为逻辑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镇,特别是在中国逻辑史领域形成了南开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教授评价道:“如今南开大学哲学院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重镇,温老有不可磨灭之功。”

  20世纪80年代起,温先生负责主持国家“中国逻辑史”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科研助手崔清田教授的协助下,他撰写出版了《先秦逻辑史》(1983)、《中国中古逻辑史》(1989)和《中国近古逻辑史》(1993)三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部《中国逻辑史教程》(1988),该书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了一部包含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内容的《逻辑学基础教程》(1987)。他还发表了大量哲学、逻辑学和中国逻辑史研究方向的论文。在80岁以后的十余年里,温先生不顾身患严重眼疾,不畏寒暑艰辛,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写下了近百万字的著作,为中国逻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事业的开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国家人才培养和学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93年11月,在庆祝温公颐先生执教65周年暨90华诞之际,中国逻辑学会发来贺信,信中写道:“敬爱的温老,您不顾自己年迈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您一直都在孜孜不倦、从不间断地从事着中国逻辑史的研究,终于完成了《先秦逻辑史》《中国中古逻辑史》《中国近古逻辑史》三大卷论著,不仅为当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为推动今后的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建树了丰碑”“您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堪称是我们中国逻辑学界的楷模”。

  1996年1月22日,温公颐先生因病在天津溘然长逝,享年93岁。高山仰止,思念永恒,作为温先生的学生,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学人小传】

  温公颐(1904—1996),原名温寿链,福建龙岩人,当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1959年调入南开大学,主持哲学系重建工作。1962年哲学系重建后,任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20世纪后期中国逻辑史研究热潮形成与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作出重要理论贡献。在长期从事哲学、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学研究与教学的基础上,晚年专注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领域,1983年到1993年间撰写出版了《先秦逻辑史》《中国中古逻辑史》《中国近古逻辑史》三部重要的中国逻辑史专著,主持编写了《中国逻辑史教程》一书,获得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