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市疾控中心肿瘤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大肠癌在我市恶性肿瘤发病顺位排序中位居第二,而十年前则位居第四。我市自2012年开始,3年为一周期,分年龄段在40岁至74岁人群中循环开展大肠癌筛查。截至2023年年末,参与筛查居民达776万人次,便潜血检查604万人次,随访164万人次,检出结直肠息肉患者6万人次,成功将疾病拦在癌前。“随着大肠癌筛查项目持续实施,市民肠癌防治意识明显增强,不仅主动筛查、定期体检的愿望在提升,越来越多的门诊患者也开始重视大肠癌癌前病变,会向医生咨询肠道息肉的防治问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慧臻日前在采访中表示。
李慧臻说,约九成大肠癌由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转化而来,肠镜检查检出高风险肠息肉并及时治疗是大肠癌筛查最重要的成果和目标。她提醒市民,全结肠镜是肠息肉、大肠癌检查金标准,今年全市16个区的45家医疗机构为大肠癌筛查全结肠镜检查定点医院,高危人群一定要按筛查要求进行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需高度重视。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大肠腺瘤5年癌变率约为4%,10年癌变率约为14%,也有少数恶变进展较快,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腺瘤性息肉,在恶变时间窗内尽早切除,就可以阻断其转变为结肠癌。
腺瘤性息肉最易癌变
无明显症状肠镜筛查早发现
李慧臻说,大肠息肉泛指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肠道内表面黏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病。通俗讲,息肉的“息”可以理解为多余的意思,就是大肠黏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中医学中“息肉”一词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医学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病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人体正气虚损、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气滞、湿热、痰浊、瘀血等,有学者将大肠息肉的病因病机总结为“湿”“瘀”二字。国内一项由442例结肠息肉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显示,肠息肉患者最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气滞血瘀证、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及痰瘀互结证。
“肠息肉大体分为两大类:腺瘤性息肉及非腺瘤性息肉,80%至95%的大肠癌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非腺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很低。”李慧臻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的顺序,这是因为腺瘤内的细胞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不可控增长而恶变。腺瘤性息肉又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研究表明,管状腺瘤的癌变率小于5%,绒毛管状腺瘤癌变率为2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至70%。绝大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症状,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若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因此,要抓住息肉向大肠癌转变的时间窗,定期检查肠镜,及时发现并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是预防结肠癌的重要措施。
高危肠息肉都应切除
康复期需饮食调整定期复查
李慧臻说,结肠息肉并不等同于大肠癌,是否需要切除,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大小和数量以及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一般来说,大部分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都应该被切除。如果息肉非常小且内镜医师通过经验判断考虑为增生性息肉或者炎性息肉,医生可能会选择监测而不是立即切除,因为这类小型息肉恶变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在定期的结肠镜复查中,医生会持续观察,发现任何异常或者息肉有增大的趋势,都会及时切除。此外,如果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不佳,且息肉没有恶变的迹象,医生可能会权衡利弊,密切监测暂时不切除。因此,是否需要切除结肠息肉,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意愿和对风险的接受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结肠息肉切除手术有肠出血、穿孔的风险,因此结肠息肉切除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康复。”李慧臻提醒患者,切除息肉后,康复期要注意饮食调整,通常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等给患者提供饮食建议,此时一定要遵从医嘱。一般情况下,3日内以流食为主,避免摄入高纤维食物,以降低肠道负担。随着康复进程可以逐渐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结肠镜手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出血和肠道穿孔的风险。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的患者,不要自行恢复用药,药物服用时间应由医生决定。结肠息肉切除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没有新的息肉产生。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目、病理分型以及是否存在恶变等确定复查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6个月或1年至2年不等。
肠息肉容易再生复发
调整肠道微环境降低几率
“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或排便习惯改变等,往往只有结肠内镜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而且内镜切除后如不加以防治,息肉还会再发、复发。一方面,息肉切除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结肠息肉的再次发生,包括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中医中药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息肉复发及癌变、调节肠道微环境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李慧臻说。
湿瘀体质为主的患者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主要用药为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湿热体质为主的患者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主要用药为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气滞血瘀体质为主的患者推荐方药为血府逐瘀汤加减,主要用药为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脾虚夹瘀体质为主的患者推荐方药为四君子汤和化积丸加减,主要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莪术、煅瓦楞子、丹参、三七等。
此外,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疗法、埋线疗法等中医外治疗法配合中药内服,可达到内外合治的效果,对改善肠道微环境、防治息肉也有一定效果。 记者 赵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