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民政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理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推进残疾人福利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便民惠民
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施补
市民政局以增强困难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政策体系,提高保障标准,改进服务质量,强化工作实效。
市民政局制定完善了以《关于完善天津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为基础,两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操作指引、两项补贴精准管理等制度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明确工作重点、责任分工、程序标准,为推动两项补贴全面准确落实提供政策保障。
市民政局启动动态调整机制,先后在2017年、2018年两次提标,目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中,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残疾人为每人每月300元,残疾等级为三级、四级的残疾人为每人每月16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为每人每月200元。2023年共下发资金4.8亿元,按月足额为全市4.7万名困难残疾人、13.8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补贴。
在提高服务质效方面,市民政局全面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简化补贴申请受理环节,补贴资金审批办理当月计发,切实改进工作质量、提高服务效能。两项补贴覆盖率、发放率和建档完成率均达到100%。
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市民政局完善“部门协作、主动发现、监督检查、数据监测、容错纠错、宣传培训”长效机制,坚持以信息化为抓手,依托数据比对分析系统,全面提高数据交换、比对、核查效率,确保补贴高效精准发放、各项举措落地落实,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全面对标对表
推动精神卫生福利工作走深走实
市民政局聚焦“顶层规划、梯次推进、政策保障、协同联动”的发展模式,稳步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量质提升。
加强架构设计,顶层规划“明思路”。及时部署“精康融合行动”,按照民政部工作要求,开展基层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明确三年目标任务、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全面部署工作。
福彩公益支撑,社会效益“高产出”。自2022年年底“精康融合行动”开展以来,截至2023年12月,全市投入资金共计275万元推动开展“精康融合行动”。
健全三级体系,强化统筹“聚合力”。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工作纳入“平安天津”工作要点,统筹推进区、街道、社区精神卫生管理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市民政局牵头拧紧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残联等部门责任链条,推动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聚力开展康复服务。
严措施深排查,确保人员“底数清”。对符合社区康复的居家精神障碍患者逐人建立档案,及时落实康复服务措施。通过精准摸排,主动实施宣教,提升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及患者家属主动参加康复服务的思想意识。
注重理论探索,政策保障“不缺位”。市民政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印发《天津市开展“精康融合行动”(2023—2025)实施方案》和《天津市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指导方案》;加强康复指导,联合社区精防医生根据每次随访情况,在社区康复站点或居家,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指导。
强化需求导向
推动康复辅助器具工作创新发展
市民政局以满足残疾群众辅具需求为驱动,不断完善服务供给,促进服务提档升级,打造网络化、全过程康复辅具适配服务。
市民政局牵头成立了由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1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天津市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联席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和协作配合。制定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分别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扩大市场有效供给等十余个方面阐述具体工作措施,明确了各部门任务分工,填补了我市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政策空白。
在河东区、西青区、武清区推动打造康复辅具产品展示服务示范中心,建筑面积2200余平方米,提供350余种辅具,集辅具适配、体验、租赁、科普宣传于一体,高质量满足残疾群众康复辅具需求。
市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区先行先试,率先在河东区、武清区开展全市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为有需求的残障人士、伤病人士、老年人等功能障碍者提供多样化康复辅具租赁服务,满足其康复服务需求,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
2022年,市民政局指导成立了由31家企业会员单位组成的“天津市康复辅助器具协会”,2023年,协会设立“足部辅具专业委员会”;2024年,筹划设立“假肢和矫形器专业委员会”,汇聚全市各方资源,优化产业要素,加强行业自律,为康复辅具产业的健康、高效、快速、有序发展提供必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