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集邮明信片中,有两件是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字的。
一件有罗先生的毛笔小楷:“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攀登学问的高峰,一定获得成功。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二日”。先生盖了名章,方印白文,与一旁的八达岭邮局圆形日戳大小等量,两相对应的韵味,自有无心插柳之妙。
当时,天津一位朋友集邮,集长城沿线邮局地名戳时遇到一个问题:长城东端在何处?写信向国家文物局专家求教,得到罗哲文的答复:“明代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而非山海关。”这自是权威的解答。
不久,有机会与罗哲文先生面对面,我提起他给那位集邮者的复信。说到长城,先生兴致很高。他说,有外国人介绍长城2500公里,即5000里,“万里”打了对折。根据在哪?地图上山海关到嘉峪关的距离,一量一算得出的。长城东起山海关就是个误解。《明史》明确记载,长城“东起鸭绿,西抵嘉峪”,沿线划为九镇,辽东镇辖鸭绿江到山海关段。他分析,山海关到嘉峪关之间长城保存相对完整,又有两座关城遥相呼应,以致忽略了辽东长城,造成误解。其实,山海关以东辽宁绥中县近百里长城基本完好,九门口关段正在整修。山水间的九门口关城,很雄伟。
有人把长城作为闭关锁国的象征,罗哲文不以为然。他说,这也是个误解。长城为防御工程,但建有那么多关隘,好比是墙体开门,门的设置难道是不准出门吗?丝绸之路的一大段路沿着长城向西延伸,那些地方的汉长城建有亭障烽堠,对过往的商旅和差吏是保护,还提供食宿。与丝绸之路叠印在一起,那是长城历史上不该被忽略的篇章。
两个月后,1987年12月,长城、故宫等六处遗产作为我国第一批申报项目,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罗哲文大力推动申报工作,他是长城申遗文本的撰写者。
罗哲文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1952年,由郭沫若建议,新中国首次整修长城。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这项工作交给罗哲文。他乘火车到八达岭,骑毛驴上山。编制出维修方案,请梁思成审定。梁思成抱病看过,在图纸上写了三条,提出“整旧如旧”的重要意见。转年金秋,八达岭长城对游客开放。嘉峪关、金山岭、慕田峪,罗哲文的长城奔走在继续,年届八旬还为“长城绿化工程”奔走,出玉门关、进罗布泊。
请罗哲文题字的另一枚明信片,1994年12月《中国古塔》特种邮票发行时制作,加盖天津邮局纪念戳。罗先生题字:“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文化,丰富和创造中国建筑新艺术形象的典范——古塔。”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励志语,而这一段文字讲塔的来源及在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则是专家的专业概括。罗哲文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要说他的入行,那可是名师高徒的佳话。
当古代建筑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遗产,而这些遗产又多散佚、如同一本糊涂账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组织营造学社,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考证,开展远远超过“清点”意义的调查、记录与研究。罗哲文就起步于营造学社。
抗日战争时期,营造学社跋涉迁移,1940年落脚在宜宾附近的李庄。这给当地16岁的高中生罗哲文带来机缘——他进了学社的招聘考场,窗外山上有座白塔,笔试是作文和画塔;之后面试,一口气背诵出《滕王阁序》,他成了营造学社招收的唯一一名练习生,师从梁思成、刘敦桢学习古代建筑学。在李庄,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在李庄,被梁思成收为弟子的年轻人,得到师傅赠予的新名字:罗哲文。罗哲文在工作中学习,不只是抄抄写写,不单是耳濡目染,严格的古建筑测绘训练,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塔》是罗哲文影响广泛的专著之一,被译为英、法、德文刊行。书中写到营造学社时期他曾参与考察的宜宾白塔,几行质朴文字,给人以知识充盈的阅读感受:白塔“外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似,还保存有唐代密檐塔的风格,但实际上已是北宋所建了。在北方,唐、五代以后,方形塔已逐渐为六角形、八角形塔所代替。而在南方,特别是四川,还保留较多的方形塔,当是地处边远,新的式样流传较慢,早年间工匠相传技艺还在起作用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