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悦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享悦读
在典籍里追寻工匠精神(图)
任蓉华
《齐物:中华考工要论》,潘天波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古往今来,从木匠鼻祖鲁班到“纸圣”蔡伦,从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到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工匠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严谨认真、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独特气质。《齐物:中华考工要论》是学者潘天波所著“考工格物”书系的开篇之作,其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的概貌、精髓,剖析中华考工的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该书聚焦《考工记》《髹饰录》《鲁班经》《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考工典》等文献典籍,不仅展示了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渊源,也让那些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工匠身影从典籍中“走”出来,呈现出穿越千年的匠心传承。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工科巨著,详细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6种行业结构体系与30个工种的理论体系,内容涉及东周的礼器、乐器、兵器、车辆、陶器、漆器等领域,还涵盖天文历法、生物分布、数学计算、物理力学等准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本务使制造工艺精益求精的古代典籍,记载有“六齐之术”,即6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成分配比,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制记载。在潘天波看来,《考工记》所记工匠不仅体现有“圣人之作”的创物精神,还有“髻墾薛暴不入市”的诚信精神,后者讲的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残劣次品不得流入市场。

  《髹饰录》是明代漆工知识文本,其叙事内容隐含中华工匠精神。譬如“楷法第二”篇载工匠髹漆之“六十四过”,反映了对技术品质的极致追求;髹漆之“二戒”,主张在制器形式与装饰上趋于实用;髹漆之“四失”,明确了工匠的职业价值标准;髹漆之“三病”,则对工匠的传道授业解惑提出了具体要求。据此,潘天波总结出工匠精神的四大核心指向:“求精、求美”“朴素、致用”“诚信、敬业”“传道、严谨”。他同时指出,只有将工匠精神置于工匠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认知与解读,才能有益于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准确把握、科学传承及其社会性转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诗作文与工匠造物是具有同构性的,“道器、匠心、洗练、铸造、雕藻、金针等工匠范式已然成为唐代诗学批评的工作方式”。据史料记载,唐代文学家司空图、张祜、崔融等都曾把一些与工匠制器有关的物象纳入诗学批评的话语中,实现了工匠文化与文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潘天波认为,唐代士人对待工匠的心理固然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的心理被唐帝国的大国情怀及文化制度所冲淡,包括工匠文化自身的魅力也迫使文人与其合作。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该书虽属学术专著,但可读性较强,普通读者亦能跟随作者的笔触,从浅显易懂的段落出发,向着更深处漫溯,最终领略到“考工格物”的宏大视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翻阅《齐物:中华考工要论》,沿着历史脉络溯源追流,眼前闪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他们凭着非凡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锻造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荣光。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和发扬好这份沉淀千年的“匠心独运”,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