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文化中国行
粉墨氍毹 演绎中华文脉生生不息 古韵今声 开启历史遗存时代新篇~~~
~~~
~~~
~~~专家:淘汰从业者的不是AI,而是熟悉掌握AI的人
~~~
体育赛事“三进”活动开启新尝试 国际田径街头挑战赛引关注~~~
WTA1000罗马站~~~
~~~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中国行
粉墨氍毹 演绎中华文脉生生不息 古韵今声 开启历史遗存时代新篇
感受百年古建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刘莉莉

  在天津老城厢,有座广东会馆。这座建于清代的建筑,如今也是文化活态传承的天津戏剧博物馆。百年岁月,造就这里深厚的津沽韵味;粉墨氍毹,演绎中华文脉生生不息;古韵今声,开启这方历史遗存的时代新篇……

  “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日前,铿锵皮黄又一次在广东会馆戏楼响起,天津京剧院老中青演员奉上名段清唱会和传统经典《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观众张然已是“第N次”来这里欣赏京剧,她说:“这里的历史厚重感让我不自觉地静下来,沉浸其中,体会国粹京剧与百年古建的双重享受。”

  岭南风格院落,精致砖雕木雕,在广东会馆的建筑艺苑中,华美的木结构戏楼最是引人注目。区别于现代剧场三面封闭的“镜框式”舞台,它是中国古典剧场惯用的“伸出式”舞台,三面接近观众,让观众身临其境。其繁复华丽的造型与雕刻不但彰显美学,还蕴含着力学与声学:舞台上方的“鸡笼式”藻井,好似一个倒扣的大碗,能起拢音作用,不用话筒也能增强演唱效果。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重达数吨的藻井,没有一根柱子支撑着它。这样的设计令观众视线不受阻挡,也是同类戏楼中罕见的。

  砖木不语,文韵相承。时隔百年,凝聚先人智慧的戏楼依旧丝弦声动,充满活力的历史遗存在现代都市中光彩夺目,散发出独具津味的城市风貌。

  在广东会馆这座戏剧博物馆里,整台大戏的演出、非遗项目的表演,用活态展示为古建筑增添文化活力,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到广东会馆看戏”逐渐成为时尚。如今,来这里看戏的除了本地戏迷,还有外地游客,而且年轻观众大约占到五成。“古戏楼加传统戏很‘对味儿’,让我看到中华文化最纯粹的面貌。”25岁的观众刘清源感慨道。

  回望这座古朴雅致的戏楼,往昔景象岂止丝竹管弦: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慷慨演讲,发出“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的慷慨之声;1919年,邓颖超在这里募捐义演,演出《木兰从军》《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等话剧……广东会馆不仅是建筑艺术凝固的诗章,还是戏曲艺术的活化石与历史的见证者,建筑艺术、戏曲艺术、红色文化交汇于此,筑成这座令人心生敬畏又心生向往的百年古建。

  春生夏长,广东会馆近来又要“上新”了。相关负责人介绍,5月底这里将举行“弓弦之巅”——京胡文化展,展出不同时期、数以百计的京胡,同时举行讲述京胡前世今生的文化讲座、演奏与演唱兼具的名琴名段演出、文旅戏剧作品《寻梅·又见虞姬》。同时,以馆内展陈为线索、以天津及广东会馆历史为背景的沉浸式新项目也在策划中。

  文脉流长,润城化人。广东会馆里有滋有味的古韵“津”声继续唱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