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破了能修,拉链坏了能换,车胎爆了能补……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求告知,哪儿有改衣服的?”“谁知道哪儿有修鞋的,不是连锁店特别贵的那种?”……生活中,经常有人在朋友圈或社区群里提出这样的问题。曾经,这些“小修小补”摊位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它们却渐渐难觅踪迹。
为推动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在基层落实落地,从去年年底,河北区王串场街紧扣“特色生活服务示范街”定位,围绕街域居民所需所盼,聚焦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以幸福道商业街为轴心创新打造“小修小补”商业街区,以集群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民生服务提质升级,努力把居民日常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便民利民的“满意清单”,助力全区基层治理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王串场街道下辖14个社区54个自然小区,常住人口6.7万余人,60岁以上老人占比38%,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深的街道,烟火气十足,‘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满足了咱们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小细节’中体现了‘大民生’。”河北区王串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岩说。
“我们这辈人节俭惯了,东西旧了也舍不得扔,总想着修好了还能用。手表该换电池了,鞋子开胶了,拉锁坏了,以前都能找个小摊儿修修,后来都找不着了。”王串场街道开云里社区65岁的蒲大爷说,“现在行了,街道把小摊儿都聚在一起,出门一趟全修好,太方便了。”
经街道党工委前期大量调研走访,街域居民对家门口改衣服、配钥匙、修拉链等“小修小补”诉求量大,“小修小补”看似“低频”却是“刚需”。通过梳理统计,街域内虽存在部分“小修小补”从业者,但数量不多、分布零散,且占道经营、非法经营等问题突出,管理难度较大。
“幸福道商业街内虽有几家‘小修小补’店铺,但位置散落未形成集群效应。如何依托幸福道商业街现有闲置店铺,吸引‘小修小补’落户市场、回归日常,让居民看得见、找得着,满足群众便利生活新期待,是我们致力打造‘小修小补’商业街区的初心宗旨。”张岩说。
据了解,河北区王串场街幸福道商业街占地面积15010平方米,商铺500余间,从业人员1000余人,日均服务周边居民高达1.2万人次,累计辐射服务河北区、河东区等15条街道80余个社区,客流量大,民生诉求多样,消费潜力巨大。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街道通过点位优先、政策扶持、租金优惠等方式,引导小修小补“流动摊贩”集中入驻幸福道商业街。同时,用足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加大“走出去”力度,邀请其他街镇相关业态商户入驻,为“小修小补”创造成本更低、客群更广的服务环境。目前,幸福道商业街服务类别涵盖修鞋、开锁、配钥匙、裁缝店、自行车维修、小家政、疏通下水管道、修金银首饰、皮具维护保养、小家电维修和钟表维修等,已初步形成“小修小补”新业态的规模效益。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引入其他区域、其他街道更多品类的‘小修小补’商户。对于那些位置偏僻且出租难度较大的摊位,我们计划推出‘联合租’‘一对一定向租’‘链接租’等多种优惠出租套餐,减轻商户负担,吸纳新的业态。”幸福道商业街项目负责人陈庆锋说。
“以前在马路边支摊儿,风吹日晒不说,还总被投诉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现在好了,在街道的扶持下,我有了固定摊位,还在居民区里,修车的人多,收入也稳定了。”张金广师傅在幸福道商业街的中段开了一家修车铺,不久前,他还学习了电动自行车修理,增加了服务项目,生意越来越红火。
“我们系统地整合了分散在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网点,同时着力破解了实体网点不足、场地受限、‘流动摊贩’等问题,吸引更多相关业态从业者入驻,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凸显,不仅为百姓提供解决民生需求的便捷入口,也为民生小店提供了更多被看见的可能,实现居民有便利、摊主有生计、城市有烟火。”张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