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1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周
竭忠尽智臣子心
远见卓识千秋颂(图)
伍玉成
马周(601—648年),唐朝清河茌平(今属山东)人,在唐太宗时期也是一位爱提意见的谏臣。尽管马周与同时期的魏征相比显得不太知名,但唐太宗更喜爱马周,因为他不仅爱提意见,还很会提意见。

  一封奏疏

  改变命运

  马周生于农家,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困,然而他嗜书如命,在亲戚的资助下刻苦攻读,虽然年轻,却已满腹经纶。

  马周聪明有学问,唐高祖武德年间,他被补授为博州助教。这个职务与马周的理想相差太远,他怀才不遇常常饮酒解愁,因此被刺史多次训斥。一气之下,马周愤然离职、四处游荡。

  马周先到了密州,在这里遇到一个叫赵本仁的人。赵本仁觉得马周颇有才华,于是资助马周去京城发展。而马周自己也怀抱读书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情结,他渴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得到朝廷的重用,于是决心到京城长安去寻求发展。

  马周初到长安,举目无亲,又没背景,过得很艰难。经过多方奔走,他终于投奔到中郎将常何的家里,成为常何的门客。

  常何是武将,不通文墨。他原是李世民的部下,虽然李世民的哥哥、太子李建成曾极力拉拢他,但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时刻,他还是选择站在了李世民这边。常何是负责守门的将领,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入玄武门后,他命人紧闭大门,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兵马不得进入,从而使埋伏在玄武门内的李世民及其手下顺利地杀死了太子和齐王。李世民当上了皇帝,立下了大功的常何也因此备受唐太宗信任。

  贞观五年,唐太宗为巩固政权,有意广泛听取文武百官的意见,就下令让朝中的官员积极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此异常苦闷,因为他既没有看法,又不擅长书写,无法完成任务。

  马周见常何闷闷不乐,便询问原因,才知道是因为上书的缘故。他就对常何说:“大人不用忧虑,臣虽不才,但足以完成此事。”常何听后,十分高兴,就请马周代笔。

  马周毫不费力地写好了奏疏。在奏疏中,他以常何的身份提出了二十条意见与建议,并陈述了理由。这些意见不仅有针对性,而且切实可行,文辞还很优美。

  唐太宗认真地阅读了群臣的奏疏,这些奏疏大多是老生常谈、观点陈旧,还有一些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然而,当读到常何的奏疏时,唐太宗的眼前一亮,他十分赞赏奏疏中的意见与建议,那一条条建议都说到他心坎里了。

  唐太宗高兴之余又心存疑虑,这是常何写的吗?常何会有这样的水平?于是就找来常何询问。常何坦诚地说:“奏疏非臣所写,是家里的门客马周先生代写的。”唐太宗问马周为何人,常何介绍说:“他每次与臣谈论,总是以忠孝为宗旨,我看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爱才的唐太宗当天就要召见马周。在马周未到达时,唐太宗就等不及了,多次派人去催促。马周到后侃侃而谈,评论从古至今为政的得失,分析得细致具体,令唐太宗大为惊叹。唐太宗于是命马周在门下省值班侍奉,第二年又提拔马周为监察御史。

  一个毫无背景的草根百姓,就因为代写的一封奏疏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马周从此登上了唐朝的政治舞台。

  竭忠尽智

  进言献策

  马周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为了感激这知遇之恩,他除了兢兢业业地做事之外,还要殚精竭虑为皇上进言。因此,马周多次上书唐太宗,提出建议。综合起来,他上书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劝谏唐太宗重视百姓的休养生息。

  马周呈上了一份《陈时政疏》。他从夏、商、周至魏、晋、隋统治天下的时间长短切入,举出历史上的明君与昏君的不同作为,来说明其统治的结果大不一样。有的朝代能绵延几百年,而有的却只有短短几十年。讲到历史教训时,他劝唐太宗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他说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天下人对君主“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他列举了尧、禹及汉文帝、汉景帝节俭的事例,批评了当时的奢靡之风。

  马周还结合现实说,现今在大乱之后,人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而徭役仍然很多、很重。马周常常去访问民间疾苦,发现百姓已有不少抱怨的话,因此,他劝谏唐太宗要节俭治国,力戒奢侈。

  马周在奏疏中明确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力劝唐太宗要以“百姓苦乐”为国之兴衰的权衡标准。

  马周举出唐太宗在征战中的那些事实后,接着说隋朝征收、储存了大量的仓米、布帛、金银,看起来很富足,然而最后都被反隋者所用。尽管储积钱粮财物是国家的常事,但总得等百姓衣食有余,然后再去征收。而今战乱之后,百姓本来积蓄就少,还要强行收缴,最后所积聚的钱财可能会成为贼寇的助力,而没什么好处。

  马周还举例说,贞观初年,全国遭受灾荒,那时候一匹绢仅值一斗米,百姓却能安居乐业,因为百姓知道陛下体恤他们。近几年连年丰收,一匹绢高达十多石粟,然而百姓却有怨言,以为陛下不爱怜他们了,百姓之所以会这样想,就是因为徭役过重。马周进而指出,这种状况下,一旦有水旱之灾,或边疆遇紧急情况,就难免有不测之事发生。因而劝唐太宗一定要居安思危,重视民生,爱惜民力。

  二是劝谏唐太宗废除世袭、约束藩王。

  马周针对唐太宗将皇亲宗室及功臣分封邦国,并传给子孙、世代承袭的这种情况,提出要爱护皇亲宗室及功臣就应该使他们富贵,使他们能够安全地生活,而不是要以官职世袭。因为他们的子弟万一骄奢淫逸,百姓就会遭殃,国家就会受到破坏。马周建议唐太宗只封土地,使其食邑代代相传,保障他们的生活,而官职则应该按才能、品德授予,这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也是对皇亲宗室及功臣的爱护。

  马周还引用汉朝贾谊《治安策》中可为痛哭、流涕、叹息的话,说明治国要从长远考虑。并举出历史教训,指出自汉、晋以来,乱天下者何尝不是诸王?为社稷着想,就不能娇惯子弟,放纵诸王,应当制定长远的制度,这样创下的基业才能代代相传、万年长久。

  三是劝谏唐太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慎选州县官吏。

  马周明确提出“天行者,以人为本”,强调治理天下要以人为根本,选好、用好郡县的官吏。县令人数多,很难全都选用得当,所以更要重视对刺史的选拔。若每个州配备一个贤良的刺史,那么一州之内,百姓就能得到休养生息。因为唐朝政权是在隋末征战中起家的,所以刺史和州县官吏多是武人,这些人缺乏治理地方的经验,所以马周建议要慎选官吏,让武治转型为文治。对于宰相的人选,马周建议应该让他们先做地方官,加以实际的锻炼,以积累治理地方的经验。

  四是劝谏唐太宗尽孝太上皇,以孝示范。

  马周对唐太宗非常忠诚,他不仅从巩固政权方面替唐太宗出主意,还替唐太宗考虑家事,想得十分周全。

  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政变,杀了自己的兄弟,逼迫父亲李渊让出帝位才做上皇帝的。唐太宗登基以后,虽然尊李渊为太上皇,却把父亲迁到了城外,而且其父居住的条件也比自己的皇宫差很多。这种做法显然不合儒家的孝悌之道。正当唐太宗自觉不妥、为此忧思之时,马周提出了建议,他劝唐太宗将太上皇搬入城内居住,并将太上皇的宫室加以修葺,以便早晚问候,使皇上大孝之心明示于天下。

  马周提出的这些意见与建议都被唐太宗欣然接受,因为他确实是为唐太宗着想的,而且他提得都很委婉,不仅说出意见和理由,而且还提出解决办法。他在奏疏中不是空谈,而是务实;不是抱怨指责,而是设身处地为唐太宗筹划,所以唐太宗非常乐于接受。应该说,马周是很讲究进言方法的,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唐太宗的劝谏,马周不仅上书,当皇帝征求意见时,也总是直言以告。贞观十八年(644)四月的一天,唐太宗到太平宫,他对随行的官员说:“臣属听话的很多,而直言冒犯的却少,今天我打算听听你们的意见,请诸位不要隐瞒。”

  唐太宗说完,其他官员还没有说话,马周就坦诚地说:“陛下最近所做的赏罚,我看有以自己喜怒做标准的倾向。”唐太宗对马周的这一意见也愉快地接受了。

  马周的上书也好,言论也好,都体现出他对唐太宗的耿耿忠心,也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多次提拔

  评价极高

  唐太宗与马周的关系是很和谐的,他第一次召见马周就迫不及待,曾派人多次催请,在相谈甚欢之后,就立即任命为官员,后来又多次提拔马周担任重要官职。贞观十八年,马周当上了中书令(宰相),同时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

  马周的职场之路升迁快、职务多,但他始终不骄不躁,虑事周密,获得了很多人的赞誉。当时的宰相岑文本对马周也深为敬佩,他赞叹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而且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古代的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不过如此。

  在唐太宗时,有两个著名的谏臣:一是魏征,一是马周。二人做事的风格很不一样,唐太宗对他们的态度也各有不同。

  魏征疾恶如仇,他对看不惯的事就直率地提出,有时不看场合,有时甚至是疾言厉色。唐太宗对他有些敬畏,有时也很反感,只是忍耐而已。马周也爱提意见,但总是平和而委婉,从不声色俱厉。他不责怪,没抱怨,有情有理,切中要害,所以让人乐于接受。唐太宗对他另有一番感情。

  二人对谏言的处理也大不相同。魏征临去世前,将自己的奏疏汇集起来,准备传之于后世;而马周临终之前,却将所有奏疏亲手付之一炬,全部焚毁。他感慨地说:这些东西不能留下来彰显君主的过失。可见马周多么为唐太宗着想,想得是何等的周到。这样想,这样做,能不令唐太宗感动吗?

  唐太宗曾经感慨地对人说:“我对马周,一会儿看不到,就要想他。”可见马周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唐太宗还为马周题词:“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意思是说:鸾凤直冲云霄,定是凭借着羽翼;得力重臣的努力,就全在于忠良。唐太宗对马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在人才济济的唐朝初期是很少见的。

  遗憾的是马周的身体不好,他早就患上了消渴症,常常卧病在床。唐太宗对他十分关切,下诏令为他建房,派名医诊治,遣人探视,多次赠送膳食。唐太宗还亲自为马周调药,让太子去问候。马周英年早逝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葬礼,追赠他为幽州都督,并将其葬在自己的皇陵——昭陵,给了马周以极大的荣誉。

  对于马周,后人也有很高的评价。唐朝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评价马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唐朝诗人李贺的《致酒行》一诗中也曾写道:“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写了马周巧遇唐太宗的事,本来是“天荒地老无人识”,却凭着“笺上两行书”得到了皇帝的青睐,那种钦佩羡慕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酷爱文史的毛泽东对马周评价也很高,他读到马周的《陈时政疏》就大为赞赏。在《新唐书·马周传》上,毛泽东批注道:“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这里的“贾生”就是西汉时的贾谊,毛泽东对他也很欣赏,称贾谊的《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而这个批注里,毛泽东把马周的政见赞为是继贾谊《治安策》以后的“第一奇文”,并且不惜贬抑历代文坛泰斗的苏东坡以作为对照。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针对这篇传记中所说的马周才能不及傅说和吕望的结论,批注道:“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傅说是商朝的宰相,吕望就是协助武王灭纣的姜太公。毛泽东将马周与傅说、姜太公相比,赞美马周的才能远远地超过了他们。

  马周虽然只活了47岁,在唐初的政坛上却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他留下的那些谏言、政论,直到今天,对于治国理政,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