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0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国时期
识人用人的
智慧(图)
王家宏 刘朝华
《三顾茅庐》,(明)戴进作

  三国时期,在各个政治军事集团的激烈角逐中,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有作为的集团首领,都能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深谙得贤者兴、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十分注重罗致和使用人才,其强烈的思贤若渴意识、敬贤礼贤及善于识人用人之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善于识人用人

  所谓善于识人,就是懂得甄别人才,包括甄别人才的层次、类型,也含有辨别人的忠奸及真伪。善于识人是善于用人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只有懂得甄别人才,才能更好地使用人才,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强人,在识人用人方面颇受世人称道。同时期的袁绍能聚集人才,但却不能识才用才。名士荀彧可谓当时的顶尖人才,其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最初投在袁绍帐下,但袁绍并没有重用他,将他只作个摆设,因而心有不甘的荀彧转投曹操,曹操与之交谈,不禁赞叹道:“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啊!”

  荀彧堪称当时的战略型人才,为曹操集团的发展献上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谋划。他向曹操提出“深根固本方可制天下”的策略,意谓欲成就大业,必须有稳固的根据地,而不能总是流寇式的作战,曹操欣然采纳;荀彧又向曹操献上“奉天子以从众望”的策略,意思是将蒙难的天子——汉献帝接来许昌,侍奉天子从而使天下归心,曹操亦欣然纳之,即刻出兵洛阳,将正在蒙受战乱之苦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从而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官渡袁曹鏖兵,袁军在人数和粮草方面皆处于绝对优势,几经对垒,曹军打得十分吃力,面对此困局,曹操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表达退兵之意,荀彧立即回信表示千万不能退兵,不然袁军趁势掩杀,极可能有兵败如山倒的结局,因而劝曹操苦撑待变。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在两军打成胶着状态时,正好袁绍帐下的谋士许攸来投,指出了袁军屯粮之地乌巢的实情,曹操果断出兵一把火烧了袁军乌巢粮草,为官渡之战的胜利迈出了关键一步。从官渡之战来看,荀彧居功至伟。这也是曹操善于识人用人的回报。

  郭嘉最初也在袁绍帐下,袁绍很不待见他,后郭嘉投在曹操麾下,深为曹操赏识,曹操与他交谈天下大势,甚为称奇,对众人说,“使孤成就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曹操对郭嘉十分敬重,以师友相待,郭嘉随曹操征战四方,奇谋迭出,屡建奇功,可惜郭嘉四十不到病亡,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叹道:若奉孝(郭嘉字奉孝)在,我何至狼狈如此!足见曹操对郭嘉的追念惋惜之情。

  司马懿才高,但曹操却始终不予重用,因为曹操洞悉其奸的一面,后来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江山,应验了曹操的识人之明。

  刘备在识人用人上也备受史家称赞。史家评刘备:在军事、文学才能上逊于曹操,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同时代无出其右者,刘备识人之准似有一双火眼金睛,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终生相随,且忠心不二。曹操大军南征荆州,刘备向江陵方向逃走,走至当阳,曹军的虎豹骑正好赶上,刘备军被冲得七零八落。赵云往返敌军中寻找刘备的家小,这时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往北投降曹操去了,刘备将短剑掷向那人,斩钉截铁地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信赵云会背叛自己。这一举动不仅表明刘备对赵云的充分信任,也表明刘备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充分自信。果然不久后,赵云从敌之虎狼之师中,“身抱弱子”“使阿斗及甘夫人皆幸免于难”。

  汉中战役结束后,刘备自称汉中王,奖赏有功之臣。当时大家推断作为蜀汉首府成都门户的汉中太守人选非张飞不可,因为不论是资历还是战功,张飞皆堪当此任,连张飞自己也认为理所当然。然而刘备却力排众议,安排魏延为汉中太守、镇东将军。在刘备看来,魏延虽然资历、勇武逊于张飞,但为人办事稳妥周全,反观张飞,他性格暴躁,酒后常鞭打部属,这是取祸之道,当年张飞也是因这毛病与同僚曹豹发生冲突而失了下邳,以致刘备的家小也落在敌人的手里。事实证明刘备没看错人,魏延在镇守汉中的十余年时间里,从未有失,各方面处置十分稳当。

  刘备对马谡的准确判定,亦叫人信服,他见诸葛亮与马谡来往密切,待之甚厚,因而颇为担忧,直至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对诸葛亮进行了叮嘱,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则不以为然,直到后来因重用马谡痛失街亭,想起先帝刘备之言,自己看人走眼,不禁痛哭流涕。

  刘备不仅善于识人,其善于用人亦可圈可点。他对才能出众的诸葛亮、庞统、法正皆委以重任。诸葛亮的特长是擅长治国理政,是汉初萧何式的人物,因而刘备将行政管理的大权交给他,每当刘备在外用兵,诸葛亮则在后方做到“足兵足食”,行政后勤工作井井有条,后来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担任丞相要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后蜀汉时代的政权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作为政治家的刘备的识人之明、用人得当;对于庞统,刘备则将他作为主要谋臣,入川作战时,庞统是起“参谋长”的作用,只可惜天不假年,在入川作战途中陷敌伏击,庞统被乱箭射杀,刘备折了一臂;庞统去世后,刘备则将来自刘璋阵营、心有奇谋的法正作为主要谋臣,无论是刘备定鼎成都还是汉中战役取胜,法正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随自己最早起兵、且勇武盖世的关羽、张飞,刘备赋予统兵大权。对智勇双全、处事稳重的赵云,刘备则留在身边,担任御林头领的要职。对于久随自己且忠心不二的简雍、孙乾,以及在事业上给予重大帮助的糜竺,还有名气较大的刘璋旧臣许靖,因这些人才能一般,刘备则给予级别较高的闲职,这对于蜀汉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平衡和促进作用。

  孙权也是善于识人用人的雄主,他遵循了兄长孙策的建议,对父兄留下来的那些人才仍然给予重用。孙权劝行伍出身的吕蒙要多看书,最后吕蒙在他的劝导下,成为一个很有学识的将领,最后奇袭关羽成功,为孙权集团夺得了荆州。孙权特别是在两次事关东吴命运的大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三军统率选拔上,表现出了识人之明、用人之当,正因为善于用人识人,这两次大战,孙权都成为大赢家。

  以宽厚之心待人

  所谓宽厚待人,不是无原则无底线地对别人好,而是用人所长,对别人的性格缺陷及其他短处则容忍海涵,体现出政治家的宽广胸怀。

  三国时代的刘备,是具备政治家胸襟的雄主。毛泽东在看《三国》时,赞扬刘备“善于团结人”,还赞扬刘备集团入川后与成都的地方政权关系处理得很好。刘备之善于团结人,从他的宽厚待人、善待下人即可体现出来。他对荆州名士刘巴(字子初)的宽容善待,颇具政治家的做派。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备南逃,追随刘备的荆州士人及民众很多,但刘巴却归附曹操,并受曹操委派招降南方三郡即长沙、桂阳、零陵,后三郡为刘备所得,诸葛亮劝刘巴归降刘备,然则刘巴宁愿远走交趾也不归降。后刘巴投效刘璋,刘备入川时,刘巴极力劝阻刘璋接纳刘备,后成都破,刘璋向刘备投降,刘备却不念刘巴之旧恶,十分爱惜其才,严令部属:“有害巴者,诛其三族!”刘备对人才的爱护和宽容可见一斑。

  得刘巴后,刘备委以其重任。刘巴也投桃报李,不负刘备厚望。刘备当时为了尽快占领成都,曾鼓励三军,“占领成都者,府库之财可尽取”。俗语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将士们便拼命往前冲,成都旋即被攻破。将士们这下高兴了,但最高领导刘备却犯愁了,因为府库空了,刘备集团要运转,没有钱怎么行。这时刘巴站出来对刘备说:“这还不容易,造币。”刘备集团按照刘巴的办法造出货币,并从法律上规定此货币的合法性。这样一折腾,刘备集团的府库马上充实了。刘巴的宏观经济才能,诸葛亮也深为折服。

  刘备对黄权的礼遇也体现其宽厚待人的政治家胸怀。黄权原系刘璋主簿,巴西阆中人,文武兼备。刘备入川时,黄权亦极力阻挠,但刘璋却不听黄权劝谏,刘备攻打成都时,黄权闭城坚守,甚是顽强。破城后,刘备并没有怪罪黄权,认为那是各为其主,是做臣子的本分,反而重用黄权。后来在平定三巴及争夺汉中之战中,黄权屡献奇策并立下战功,被任为治中从事。

  刘备能容人,从对待廖立一事也可看出。廖立有才,时人称其有庞统之才,因而不到30岁就被刘备任用为长沙太守,后东吴吕蒙袭取南方三郡,廖立逃归,刘备也没深责之,又任用其为巴郡太守,后任侍中。由于廖立性格刚直,因一些事开罪了诸葛亮,刘备去世后,廖立再没受到重用,反而一些平庸之辈受到重用,最后廖立因不得志而满腹牢骚被一贬再贬。从这事可以看出,刘备宽厚待人,而诸葛亮要求“完美”,故求全苛责。可以说,蜀汉后期可用之才越来越少,与诸葛亮求全苛责的用人之风不无关系。

  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强人,也颇具宽以待人之风。当初,曹操在兖州牧任上时,任东平人毕谌为别驾。后张邈叛乱,掳走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和儿女,曹操很惋惜地打发毕谌离去,说:“你的母亲在叛贼那里,你还是过去吧。”毕谌向曹操叩头,表示绝无异心。曹操大为嘉赏,还为他流下一掬感动的泪水。但毕谌一离开曹营,立马就逃到张邈那里去了。张邈后来战败为部将所杀,毕谌归附吕布,等到吕布被曹操打败,毕谌也被曹军生擒,众人都为他担心,曹操说:“一个人能尽孝于父母,难道不会尽忠于君主吗?我所渴求的正是这样的人。”并命毕谌担任鲁国国相。

  曹操之不念旧恶,又源于他惜才爱才。当时,曹操举荐魏种为孝廉,兖州反叛时,曹操说:“只有魏种不会弃我而去。”等到魏种逃跑的消息传来,曹操愤怒地说,“魏种!除非你南逃到越,北走到胡,否则,我绝对不会放过你!”等到攻下射犬,活捉了魏种,曹操又说:“只可惜他是个人才啊!”令人替魏种松绑,仍然加以任用。

  曹操曾征宛城张绣,张绣忽降又反,曹操那次败得很狼狈,战死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曹操心中的恨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到了建安四年,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归降曹操,其时,曹操与头号强敌袁绍的对决正在酝酿阶段,曹操不计前嫌,欣然接受张绣的归降,并封其为列侯。

  官渡决战之前,袁绍地广兵多,势力强大,当时在曹操手下为官的一些人,偷偷写信向袁绍表忠心,以图为自己留后路。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曹操部下在收缴整理袁绍留下的这些资料时,他们将这些“背主”的信函上报曹操,曹操命将这些信件全部烧掉。翼州各郡的长官,见曹操如此大度,纷纷献城投降。

  感情留人与制度用人

  用感情留人,属人性化管理范畴。感情可以使人温暖,可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

  刘备与关羽、张飞及后来的赵云,他们的感情很亲密,有时晚上就睡在一张床上,表现出他们亲密无间的关系。刘备早年创业,条件十分艰苦,其追随者得不到好的待遇,甚至有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但关羽、张飞、简雍、赵云等却不离不弃、终生相随,这说明维系他们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的,是患难与共的友情、肝胆相照的情谊。

  正史上没有记载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但他们盟过誓应当不虚,因而他们信守承诺,互不背弃,他们的友谊故事,加之《三国演义》作者的文学加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一场战斗,刘备与关羽、张飞失联,关羽陷入绝境,无奈之际有条件地投降了曹操,曹操爱惜关羽,为了留住他,封侯赠金,并且几日一宴请,试图以厚待之情留住他,照理,关羽当时若依附曹操,不论物质待遇还是政治待遇,都比跟刘备好一些,但高官厚禄却不能动其心、金钱美色也不能更其义,当关羽知道刘备的下落时,即刻逃归刘备处,其重情重义之举为世人所称道。

  在制度用人方面,曹操则是那个时代无出其右的政治人物。曹操向来有招贤纳士的大气魄。当初,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袁绍问曹操说:“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说:“足下意以为何如?”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云:“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可见,袁绍认为占据一定的地盘很重要,而曹操却认为任用天下有识之士的智慧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两者相比,高下立判。

  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用兵治国之术,哪怕品德有些污点,都招至麾下予以录用。正因为此,曹操帐下人才最多,谋臣如雨、战将如云,并为曹魏政权的持续发展培养了接续人才,如文韬武略的钟会、邓艾等,为日后灭掉蜀汉、东吴储备了人才资源。而且,曹操对于敌对阵营过来的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等大胆起用,这些降将也投桃报李,尽心努力。正是因为有了较充足的人才资源,曹操集团才能成为当时势力最强的一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