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历史悠久,相传清乾隆时期,天津地区民间年画画坊近百家,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通过运河路过天津,看到民间竟有如此内容丰富、色彩鲜活的艺术品,便将年画带回了宫中。后乾隆皇帝传御旨“每年向朝廷进贡年画”,津沽手绘“贡尖”年画应运而生。如今,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技艺在传承人的坚持和努力下代代相传,昔日的皇家贡品被数字化赋能,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赵岩作为津沽手绘“贡尖”年画的传承人,一直在思考传统技艺融入时尚生活的通路。
曾为皇家贡品
鼎盛于清乾隆年间
记者: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津沽手绘“贡尖”年画的由来。
赵岩:其实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最难理解的就是“贡”“尖”二字。“贡”指的是过去属国或庶民进献给宫廷的东西,“尖”就是指最好的最上等的。因此,津沽手绘“贡尖”年画要符合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纯手绘的,并且是初绘的新品,第二就是要最大的最精美的,只有这样的年画才能进献给朝廷。
我国年画发展的历史久远,在年画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清乾隆年间是与我们天津年画密切相关的时代。过去天津年画叫“卫画”,代表着京津冀这一带地区民间年画的风格。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通过运河路过天津时,发现天津的年画很漂亮,就将其带回了宫里。宫里的后妃也都特别喜欢年画中“吉祥娃娃”的形象,于是乾隆皇帝就下诏书“每年向朝廷进贡年画”,由此出现了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清光绪年间,供职于皇家“如意馆”的宫廷画师高荫章、张祝三将正宗宫廷画“界画”技法和皇家宫殿、园林的绘画布局风格带入天津年画,实现了世俗画与宫廷画风格的交融,使得天津年画艺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著名画师钱慧安,将海派画风融入了天津年画,赋予了天津地区年画的时政性和时代感。自此,天津涌现了一批著名年画原创大师。
记者: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有怎样的特点?绘画的主题都涵盖哪些方面呢?
赵岩:津沽手绘“贡尖”年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品种,它的勾线与传统勾线相同,采用“勾描十八法”,包括构图、画纸和画意,都在表达情怀和意志。手绘年画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渐变色的绘制,比如脸部的绘画就有二十二道工序,这是严格按照宋代工笔绘画中关于脸色着色的传统技艺来进行的。
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有几大题材,主要表达人们心中的喜庆、喜悦和吉祥。例如歌颂现实生活的时政题材、农耕题材、重大历史题材以及历史传说题材。
与数字化相结合
让年画重回人们的生活
记者:作为传承人,您在传承和保护年画方面有怎样的思考?
赵岩:清末著名手绘年画原创大师潘忠义将技艺传给他的入室弟子——我的师父冯庆钜先生。在师父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津鲤贡尖年画”工作室,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项非遗技艺。
2019年,津沽手绘“贡尖”年画被评为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2022年又被评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就觉得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如何让年画回到现实生活中,是我们最先考虑的问题。现在人们很少有贴年画的习惯了,大家对年画的作用也不是很了解。其实年画并不仅仅是“过年用的画”,它的内容涵盖了很多,比如过去我们国家以农耕为主,识字的人并不多,那么人们就要用画来记录、表达。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九九消寒图》,在冬至当天,画一枝墨色梅花,上有九朵,每朵花九瓣,一共是81瓣。人们每天用红笔着色一瓣,等到全部花瓣都染红,就出了“九九”,寒冬已过,春天到来。这点梅花也是有讲头的,比如晴天点上边,阴天点下边,刮风点左边,下雨点右边,等八十一天过去后,再根据这幅图来判断明年的天气情况以及适合种植什么谷物。
年画其实就是对一年里的重大事件以及自然风物等进行记录,从而表达人们心情的一种画作。在新冠疫情发生初期,我们连夜创作了年画《七英图》,以传统经典历史人物(民间流传深远的爱国名将和忠良)为人物原型,运用深入人心的英雄爱国事迹,来表达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我们希望人们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能够燃起希望,与困难斗争到底。
记者:那么如何让年画回到大众生活呢?
赵岩:关于这点我们做了很多尝试。首先就是要改变年画的使用场景,过去家家户户都是贴年画,但是现在的人大多没有这个习惯了,那我们就把年画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的物品上,比如把精美的天津年画与陶瓷、雕塑、办公用品、商务礼品和生活家居装饰品结合,让年画借助数字化赋能走入人们的生活,从而形成天津地方非遗文化代表性IP。
去年11月底,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举办。我们研发的数字化赋能非遗代表性成果——“津鲤发光陶瓷杯”在现场发布,收获了不错的评价。
记者:将传统非遗与数字化相结合,您是如何想到这样的保护方式?
赵岩:2017年,我偶然接触到数字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开始将年画逐渐转化为动画IP,把年画娃娃变成动漫或许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我们制作了《点赞天津》动漫系列宣传片、抗疫主题抖音小视频、抗疫主题数字年画、3D重彩动漫IP——津鲤、生肖主题贡尖年画等,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我们运用3D打印建模技术,结合流行的表情包,将传统的年画娃娃,打造成时尚的潮品手办。《全运宝宝表情公仔》还入选了第十三届全运会特许商品。
2017年我们开始了津沽手绘“贡尖”年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项目,该项目在2019年被“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收录入库。在数字化研发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当我们将年画数字化之后,不仅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能耗、人员消耗和费用,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保证产品标准化。
同时围绕天津文化,我们还开发出三个系列品牌。一个是“沽上有礼”传统年画品牌,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一个是“津门有鲤”天津地方特色的文创品牌,比较贴近生活,主要是把天津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包容进去;第三是“津鲤”,把符合天津民俗和文化思想的产品囊括进来,形成能够代表天津文化特色的产品矩阵。为了更好地推广“津鲤”品牌,我还创作了“津鲤”的品牌故事:“九河东去汇龙宫,精卫填海陆地生,哪吒义胆陈塘氏,津鲤呈祥万业兴。”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载体,将天津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记者:对于津沽手绘“贡尖”年画的创新传播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效果,那么在非遗传承方面,您有哪些想法?
赵岩:我认为传承是一种理念,虽然大家对传承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看,传承不仅仅是传承技艺,还需要传承包含人文、社会、精神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传承包括精神和物质。传承的不仅是技术、理念,还有匠心。可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每天都在做一件事情,这就是匠心。但从我们的角度而言,匠人每天都在挑战自己,一是挑战外部压力,面对各种外界诱惑时思考如何抉择,二是挑战内部的压力,总希望这次画得比下一次好,不断完善和修改不足之处,不断发明工具,善借以物。我们每天都在坚守一件工作,包括我的老师,他80岁了,一天还能画十几个小时,这份坚持里既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追求。画画也是在领悟自己的人生。
非遗处在“非现代主赛道”上,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在这个时代,跨界创作需要传承人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将年画应用到各种场景中,并非必须用年画本身的表达方式体现文化。我们可以寻找不同载体,我们将这些传统元素与潮牌结合,比如设计年画元素的咖啡杯和可乐杯。我们致力于不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点,让传统年画仍然能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