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已故天津籍收藏家王树村,收集年画粉本和版画上万件~~~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已故天津籍收藏家王树村,收集年画粉本和版画上万件
在民间美术的海洋中遨游一生(图)
本报记者 何玉新

  近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为何研究民间美术:王树村自述》。该书是已故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自述风雨人生的传记,由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姜彦文、在读硕士研究生方博整理。书中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绘作品及旧藏经典年画,立体呈现出王树村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情怀。

  王树村(1923—2009),生于天津杨柳青。他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美术资源中遨游一生,倾尽所有购买、收集年画粉本和版画多达17000余件。他曾说:“画画是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年画是大众情感与生活的体现,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高的文化价值。”

  在年画庄门前流连忘返

  拜画师阎文华学人物画

  我从小成长在北方年画艺术之乡杨柳青。那时的杨柳青南有运河,北有子牙河和大清河,横贯镇之东西,淀水芦塘也多,散落在河流之南北,拂水杨柳掩遮渔村,景色、风物迷人。村民多以网鱼弄船为业,故杨柳青旧有“北方小苏杭”之誉。

  杨柳青在明代已设驿站,运河经此直抵北京。吴承恩等名士过此都曾留下诗篇文章。清初杨柳青是静海县(今静海区)重镇,临河饭馆酒店、茶坊旅舍接连一线。中街、后街有估衣、杂货、年画铺、画像馆、扎彩店。每逢农历一、五之日为集市,四乡运粮至粮食市售卖,农具、日用品、土特产都分类设摊销售,偶尔也能看到字画文玩、皮影剪纸、泥塑绣品。

  我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有房、有地,还有个买卖,收入之钱粮足够一家人生活。家里送我到当地的周氏学塾,跟老师学古文、字画。私塾教学不严,时间也较灵活。

  杨柳青的徐少轩画像馆、和贸怡年画庄、任文鸿剪纸花样子铺,西渡口的“娃娃李”彩塑神佛、娃娃泥人铺子等,它们的窗外,是我常年驻足、忘掉饥渴的地方。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四乡农民涌到这里选购新版年画、老版灶王门神及吊钱、春联等,装饰门窗,点缀新年。年画画市是喜爱民间美术者的学习课堂,民间年画艺人也借此机会相互观摩、提高技艺。它推动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和人物画的出新。我从心灵深处爱上了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今北京)沦陷。不久,日军飞机对天津狂轰滥炸。杨柳青的运河上很少再有船只往来,荷塘干涸,田园荒芜,农民常被抓走当劳工。年画作坊倒闭,商店、酒楼、书场、旅舍客流断绝,富有人家都逃到了天津市内。

  我家中先是卖房卖地,继而卖箱柜家具、古瓷瓶盘,生活日渐困难,为谋求一技之长,我拜画师阎文华学人物画。阎家世代作画为生,以画美人著称,年画行业称其为“阎美人家”。跟老艺人学画,没有什么教材、教案,除了看师父作画,自己回家临摹外,最使人感兴趣的是画师教画时念的画诀,比如:“画文人如一颗钉,画武将要像一口钟。”“站七、坐五、盘三半。”“一个巴掌半个脸。”后两条是说:画人体比例要以人头大小来计算,站着的要有七个头高,坐着的要有五个头高,盘腿席地而坐的约有三个半头高;画人物的手不能画小了,小手男子不好看,一只手舒展开要有半个脸大。传统的民间画诀是自古传下来的经验和心得,没有文字留下,师徒相承,父子口授,我觉得非常有趣。

  放弃画山水风景

  潜心研究民间美术

  日本战败投降后,天津原日租界的侨民因遣返限带物品20公斤,只有变卖家具等重物。一时间,原日租界成了旧货市场,有很好的日本民间艺术品、衣装、陶瓷等。中国人讲道德,不强买强夺。我是这个旧货市场的常客,看到日本出版的关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图册,初感新鲜,都是没见过的,转而又想,书中都是中国常见的民间艺术品,外国人收集起来编成图册,难道中国就没人做这件事吗?我过去收藏了一些剪纸、年画、皮影、神像,我也想有朝一日编书出版,以雪此耻。这一想法深深埋在我心中。

  当时的天津市立美术馆开设中画班和西画班,招收学员。我报名学画,课程有画石膏像、学国画,每周有一堂艺术概论课。平津战役结束后不久,华北大学在津招生。我经过考试被录取,分到第三文艺部,地址在北平宣武门内顺城街。学校供给衣食住宿,不收学费,教职工衣着朴素、待人和蔼,以同志相称,如同来到一个清新不争名利的世界。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帅府园胡同,中国美术家协会新建的美术展览馆先后举办了“中国民间剪纸展览”“新旧年画、玩具展览会”等活动。鉴于中国美术史中民间美术是一大空白,没有史学家填写,我妄想由自己来做,从此弃掉画山水、风景,专攻美术史论中的民间美术。

  我得空便到早市、旧货摊、旧书店、造纸厂搜集民间美术资料。当时我只是为了写本书,还不知道这就是抢救祖国的文化遗产。比如,北京珠市口西湖营胡同,旧有绣品店十余家,专做清代服饰上的绣花和地毯等生意,出口欧美各国。后来此行业取消,旧存的一些绣品当成废品处理。我遇到后,在一堆一堆绣花衣饰中挑出了约500幅不同花样的清代刺绣精品和花边。挑选时,那种刺鼻的恶气怪味儿只有我自己知道。

  1956年,我调入《美术》杂志社,位于北京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一座四合院,原为齐白石先生的画室。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萨空了、总编辑邵宇预先支付800元稿费,要我编一本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书。这时候,民间美术品少了,琉璃厂的字画店、文玩铺也都合营并店,只有三五家有些民间美术品,但要比地摊上的贵十倍、数十倍。如“西湖景”,又名“拉洋片”,是清代受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影响的透视画。还有清代北京画师徐白斋等创作的四幅一盏的纱灯画《西游记》《水浒》《圣僧传》《说岳》等,这些都是很珍贵的民间美术资料。

  这段时间,我编印了《京剧版画》《太平天国版画》《杨柳青年画资料集》,其中《杨柳青年画资料集》在莱比锡国际书展上获得了银质奖章。我被调到中国美术研究所工作,地址在王府井校尉营胡同,中央美术学院内。

  与农民画工谈艺

  走遍木版年画产地

  1960年,我下放到唐山丰润老庄子公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老庄子公社李庄子大队有一位老画工,名叫张喜恩,是“拨塑匠张家”的传人,祖上辈辈都给各地庙宇塑神佛。通过交谈,张师傅知道我是杨柳青人,学过年画,自然而然地亲近起来。我表示愿拜张喜恩为老师,听听画神佛的技艺和常理。过去民间艺人都是父子传承,当时张喜恩已六十多岁,又无子女,也就含笑默认了。

  随后几个月断续谈艺,我得知老人曾随他父亲为乡下的五圣祠、七圣庵等田间小庙塑过神像。五圣、七圣都是民间农业保护神,农民敬神是为了保佑风调雨顺、秋天能有好收成,没有宗教色彩。这些不见画史文字记载的美术理论,幸有张喜恩师傅讲述出来,成了我编写《中国民间美术史》的第一手资料。

  回北京之前,张喜恩师傅拿出一卷塑样,约有二十多张,是在毛头纸上画的近百尊道释神像,说是张家祖辈传下来的,要送给我。我心想,这是“拨塑匠张家”的饭碗,我怎能要!转而又想,这一卷塑样最晚也是清代中叶的作坊秘本,这样的宝物可能只此一卷,我若不收下,就有可能消失。最后我还是收下了,又把自己剩下的数十元工资给了张师傅。

  后来我考察过木版年画产地,去了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汉中,四川绵竹、夹江,重庆梁平等地,访问民间艺人,跑遍了旧书铺、废品站,买了一堆没人要的神佛道像、年画墨线底稿、剪纸等物。回北京后,写了一篇考察报告。

  (根据《我为何研究民间

  美术:王树村自述》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