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晚,张艺谋执导创意年俗秀节目《别开生面》,演绎面食里的大中国,陕西、四川、天津、广东等地的特色年味儿随着歌舞表演逐一亮相。《繁花》主演胡歌、唐嫣、辛芷蕾、陈龙用上海话唱排骨年糕,呈现出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在这个节目中,天津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李亮节用天津话唱的天津风味小吃和百姓生活:“十八街的麻花,包子狗不理,耳朵眼的炸糕,好吃吃不腻;二他妈妈,你给我烙俩糖饼,我钓鱼去;嘛玩儿?我逗你玩,逗你玩!吃嘛嘛香好身体,大饼卷着那天和地……”底蕴深厚的百年老字号,在全国观众面前再度亮相,不仅承载着岁月记忆,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展现出天津的特色与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天津这方水土长大的孩子,可能骨子里都有曲艺的基因。李亮节年少时喜欢弹吉他,后来接触到曲艺,体内的基因一下子被激活了。他借鉴京韵大鼓、京东大鼓、铁片大鼓、天津时调、天津快板、太平歌词、相声等多种曲艺形式,穿上大褂,弹起三弦,创作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天津曲艺摇滚”,唱出了天津市井的纵横交错,也唱出了天津老百姓的温情善良。熟悉他、认可他、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评价他的歌:“唱到了天津人的心里,太给天津人提气了!”李亮节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谈到这次上春晚,他说:“我没给咱天津的老少爷们儿丢脸,往后我还得写更多大家喜欢的歌。”
在石家大院长大
受传统文化熏陶
上世纪70年代,李亮节出生在小白楼安善里,一幢联排小二楼。那是他奶奶家。“我爷爷奶奶就在这幢小洋楼里结的婚。爷爷是塘沽东沽人,干过船务、货代,跟外国人打交道,还能说点外语。”李亮节的父母是天津师范学院(今天津师范大学)的同学。大学毕业后,母亲分配去了杨柳青一中,父亲分到卫国道中学。杨柳青属于当时的西郊区,想来市里只能坐153路公交车,在漫长的西青道上开老半天,西站是终点站,下车后还得再倒车。实在太远了,婚后只能两地分居。李亮节儿时住在奶奶家,每天盯着墙上的月历牌,月历牌上的字一变绿,母亲就要回来了,一变红,他就哭个不停。
后来父亲也调到了杨柳青一中。现在的石家大院,那时是杨柳青一中的校舍,教师宿舍也在大院里。李亮节在石家大院长大,对杨柳青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多年后,他写了一首歌《过年的画》:“我小时候肥不仑墩儿,是一个胖娃娃,我妈说我长得特别像,那张杨柳青年画。过年的时候穿着新衣裳,嘴里吃着糖瓜,小红炮总是舍不得放,掰开了玩呲花……给我一张杨柳青年画,不知不觉都在长大,无声无息年又来了,又多了几根白发。给我一张杨柳青年画,不知不觉想起了她,忽然之间想到了,曾经那些最美的年华。”这首歌也是纪录片《过年的画》的片尾曲。
童年记忆中,李亮节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回忆说:“南开区鸿源里有一个大四合院,进院儿后靠左边的一排房子,是我姥姥家。比起去奶奶家,我更愿意回姥姥家,因为奶奶家是楼房,上楼后把门一关,就显得有点儿冷清。姥姥家的院子里有花有草,门口还有天津小孩儿最喜欢的门墩儿。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我表哥和我,两个小小子儿特别愿意在那儿坐着。”
高考落榜,李亮节一时找不到工作,索性在奶奶家跟奶奶做伴儿。“从18岁到28岁,是我人生中‘退休’的10年,天天什么也不干,就是陪着奶奶,早晨给她买早点,沏茶,然后再出去买菜,回来做饭,冬天生炉子,下午陪老太太打麻将……”李亮节喜欢上了弹琴,报吉他班上课,但奶奶嫌他烦人,不许弹出声音,他只能在奶奶出去打牌时才敢大声练琴。
后来李亮节当过宾馆的行李员、在乐园筑波游泳场干过一夏天救生员、在一家服装厂当过保安,也去歌厅里伴奏,弹贝斯。2003年,他在小海地东江道市场开了“星光吉他行”。开琴行认识了不少喜欢音乐的人,开始组建摇滚乐队,报名参加天津市的一次比赛,排练了一首他写的歌,歌名叫《普通人》,结果拿了第一名。
自弹三弦唱摇滚大鼓
拜师刘俊杰学传统艺术
那次获奖并没有给李亮节带来什么改变。东江道市场重新规划,琴行干不成了,一个打鼓的朋友开了家花店,也接婚庆的活儿,让李亮节去当司仪,主持一场婚礼给200块钱。李亮节看了很多婚礼录像,借鉴其他司仪的优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能“现挂”抓哏,跟说相声差不多。他还干过“路演”。那时很多厂家、商场在马路边搭台,搞促销抽奖表演,他租来音响设备,一手托两家,分头跟演员、厂家谈价。最忙的时候,早晨5点起来,租车去武清、静海、宝坻演出,晚上还要去酒吧唱歌挣钱。业务越多,他心里越高兴,因为在那个时期,这是必然的谋生手段。
李亮节一直坚持写歌,但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创作方向。直到2006年,他的创作灵感被传统文化激活了。“我认识了一位大鼓演员,看她演出时我想,这非得拿三弦伴奏吗?用电吉他伴奏可能也不错。我帮她编了一段摇滚版的《风雨归舟》,配上吉他和弦。后来又写了几首歌。我们的乐队叫‘岩石乐队’,在中国大戏院办了一场摇滚曲艺演出。”
因为主持婚礼说话太多,李亮节的嗓子坏了,做了声带手术,术后嗓音变了,但歪打正着,学刘文斌的京东大鼓《拆西厢》学得特别像。朋友介绍他拜了一位师父,是刘(宝全)派京韵大鼓名票赵桐光先生,人称“小刘宝全”。“老爷子挺厉害的,喜欢鼓曲的人都知道他。通过跟他学习,我对曲艺也有了一些心得。”
接触曲艺的初期,乐队的伙伴都认为李亮节的这种方式不行。鼓手说,我得吃饭,自己开琴行去了,吉他手和主唱也走了。他只好重新招募乐队,“演出很不理想,我也还不太会唱,鼓曲的筋节儿、劲头儿、尺寸拿捏得都不太对。”
2010年,相声演员许健帮李亮节找来弹三弦的吴斌,排演了一首歌:《做个有钱人》。有了三弦,演出比以前顺畅多了。李亮节写了《天津娃娃》,再唱时,台下有人喊好儿。但没过多久,吴斌去名流茶馆说相声,忙不过来,李亮节刚刚找到的那点儿感觉又悬空了,他突发奇想,干脆自己弹三弦。“我买了一把中三弦,装上拾音器、背带。我不会弹,就按吉他的把位定音,按吉他的指法练,自己鼓捣了十天,背着三弦去演出,唱歌时甚至用了吉他的变调夹。”
一背上三弦,就撂不下来了。演奏三弦并不容易,没有一两年绝对练不出来。李亮节左手按吉他和弦,右手拿吉他拨片,三弦变成了他自己的乐器,演出时又穿上了大褂,传统的韵味更足了。2013年,他给天津相声广播写了“台歌”《说学逗唱》,电台总放,认可他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李伯祥、魏文亮、刘俊杰等老艺术家在中国大戏院办了一场《笑的晚会》。许健找到李亮节,两人合唱《天津娃娃》,博得满堂彩。许健是刘俊杰先生的徒弟,演出结束后,他对李亮节说:“师父喜欢你。”李亮节也非常崇拜刘俊杰先生,借着这个机会,拜入刘俊杰先生门下。他听师父说“包袱”怎么设计,怎么揣摩观众的心理,也包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为人处世之道,潜移默化学到好多东西。时间长了,李亮节觉得开了窍,创作、表演渐入佳境。
唱遍天津大街小巷
深度呈现天津性格
李亮节一直在琢磨:如何让一首歌既能赞美天津,又不喊口号、走形式?所谓寓教于乐,受众肯定不喜欢听口号,他们需要好玩儿、好听的歌。曲艺、历史、民俗、美食,都是天津的特色,找到这些细节,问题可能就解决了。“比如有一年,我为天津春晚写过一首《津津有味》,就避开了唱高调;我给山海关汽水写过一首歌,歌词里有一句,‘今天,明天,像那瓶好喝的山海关’,山海关汽水是天津人记忆中忘不了的滋味,听到这儿,我相信大家都能回忆起那个味道。”
《大年初二》是李亮节最触动人心的一首歌。“那一年的大年初二,雪下得特别的大,你爸和你妈带着你,要去你姥姥家。你爸骑着自行车,咱管那叫‘大二八’,前边大梁上驮着你,后椅架上驮着你妈。你爸穿着呢子大衣,那领带还是红色儿的,鸡心领的毛衣白衬衫,其实是个假领子啊。你妈拎着两盒点心,一盒白皮儿一盒萨其马,给你姥爷带了两瓶直沽酒,还带了两条恒大……”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表达一段记忆,这种类型的创作不能拖沓,必须第一句话就进入主题。就像这句‘那一年的大年初二’,仿佛眼前有一扇门,一下子被推开了。谱曲的时候,用的是比较忧伤的调式,我想传达的是,一切都没变,变的只是我们这些长大的人。” 李亮节说。
这首歌引发了网友热评,记忆被拉回到1990年的春节。“初二大雪封路,爸妈推着自行车从大红桥走到北站,五六岁的我穿着小红皮鞋,在雪地上踩出一串小脚印。”“从咸阳路到八里台,一步一个踉跄,遇到前面有人放炮,还得等着,问了爸妈无数遍,什么时候能到?”“年纪大了,眼窝浅了,如果有时光机,真想回去看看。”“再也回不去的姥姥家,穿着呢子大衣的爸妈都老了。”李亮节认真看过每一条评论,他的创作方向也越来越清晰。“我想在传统曲艺和当下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让这首歌可以一直传唱,成为天津老百姓喜欢的主题歌。”
他的另一首歌《天津往事》同样也是抒情曲风,歌中唱到了海河码头、娘娘宫、小洋楼、起士林、劝业场以及大龙邮票,一帧帧画面随着音乐徐徐展开,天津独有的“洋味儿”呈现在人们眼前。
李亮节的很多歌都传唱不衰,比如:《走过天津的大街小巷》,几乎是网友拍摄天津相关短视频最热门的背景音乐;《大饼卷一切》,是天津小吃的代言歌曲;《天津娃娃》《天津姐姐》《天津话》《说学逗唱》将天津人的性格展现得酣畅淋漓。他唱遍了五大道、八大里、河北大街、天津话、大饼卷一切、煎饼馃子、山海关汽水、杨柳青年画、老美华、红夏利黄大发等天津独有的地标、街道、美食、老品牌,天津的街头巷尾都有他的歌,他的歌也唱进了每个天津人的心里。
2023年,李亮节推出新专辑《似曾相识的人们》,可以看出,这个标题取自何迟先生创作、马三立先生表演的一段相声作品。而整张专辑中的歌曲也都是从相声里汲取的素材。李亮节说,他一直有个愿望,要给天津写100首歌,《似曾相识的人们》出版后,这个愿望实现了,但他还要继续写下去。“我要为天津写500首歌。我只是个‘民间艺人’,没人对我提要求,为天津写歌,是我发自内心想做的事。” 目前,他正在筹备第八张个人原创专辑,名字就叫《我在天津很想你——唱给天津的歌》,这是李亮节音乐的永恒主题。
对话李亮节
大饼真的可以卷一切
可以卷上天和地
记者:最早知道自己要上春晚是什么时候?当时心情如何?
李亮节:去年年底,我接到导演的电话,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晚会录制。然后到1月15日来了正式通知,我才知道是央视春晚。没想到咱们天津方言的歌能登上春晚舞台,感觉自己特别幸运,能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平台上,向全球华人展示咱们天津的方言、天津的地域文化、天津的美食,我觉得特别荣幸、自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天津,来天津旅游,感受天津的魅力。
记者:如何评价《别开生面》这个节目?
李亮节:这个节目其实非常复杂,不是说单纯几首歌曲的联唱,而是一个整体,既体现了传统美食文化,又运用了现代的声光影像技术,节奏也非常饱满。这个节目对演员的表演和背景画面的配合度要求特别高,排练了很多次。
记者:您唱的这几句歌词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李亮节:我一共唱了六句,出自我之前创作的四首歌——《津津有味》《大饼卷一切》《逗你玩》和《钓鱼》,可以说是我这些年和天津有关的歌曲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歌词经过反复修改,最终浓缩了天津人的幽默乐观、包容豁达。
记者:《大饼卷一切》是您的代表作,这首歌里面包含了一种我们常说的天津人包容的性格,能否再谈谈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李亮节:郭德纲老师唱过一首《公道老爷劝善歌》,又叫《百忍图》,是一首传统小调。我师父刘俊杰先生给我说过这段作品,我据此旋律创作了《大饼卷一切》。2023年,我用《大饼卷一切》的调调又写了很多故事,参加过各种晚会的录制,有唱三农的,有唱丰收的,有表现农民工画家励志的,有村干部带着村民练瑜伽的,有公益直播带货的,有社区春晚老年人蹦迪的……今年还会有更多的故事要讲,大饼真的可以卷一切,可以卷上天和地。我觉得,天津可以表现的东西足够丰富,把天津的内容做好了,把天津的文化吃透了,包括历史的、当下的,传统的、时髦的,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记者:《别开生面》包括了陕西、上海、四川、天津、广东等地的面食,同时也以各地的方言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展示天津话时您有哪些想法?
李亮节:陕西人说话发音就带着音符、带着韵,但天津话不一样,天津话发音有点儿硬,很难搁到音符里,只能半说半唱。关学曾先生的北京琴书,“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这一段,给过我很大启发。比如我用天津话半说半唱,“我从小在天津土生土长”,这种感觉就出来了。有时候我想,像我这样一直唱下去,也许有一天真能唱出个“天津大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