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0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李靖 国潮给点翠带来了新机遇(图)
本报记者 郭晓莹

  一位帅气时尚的年轻人,却深深地痴迷于一项古老的点翠技艺。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在清代达到了巅峰。这位痴迷点翠的年轻人已成为河东区非遗项目“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就是李靖。点翠技艺是个慢功夫,每天一坐下来就是七、八个小时,完成每一个作品,都要十天以上。对于点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李靖有着自己的思考。

  从“点翠”到“仿点翠” 

  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进步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河东区非遗项目“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您是如何开始学习点翠的?

  李靖:“点”就是点点贴嵌,“翠”就是翠鸟的羽毛,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美丽的翠羽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明清两代的皇后凤冠、嫔妃头饰,就采用点翠制作工艺。点翠工艺在清代达到了巅峰,加工点翠首饰的店铺,当时被称为“翼作店”。直到清末民初,北京、天津、河北省一带还开有多家翼作店。在那个时代的梨园行,点翠头面是名角儿的高端配置。一套旦角点翠头面由大小数十件组成,大顶花、偏凤、面花、压鬓、泡子、髻簪、耳坠等,全都是纯手工制作,精美绝伦。

  “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是由白义臣于天津创始,传承发展并自成一派。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经走过了150余年的历史。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工艺复杂,分为“制胶”“辑翠”“刮青”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毅力。

  “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以修复为主,修复时所需的翠羽大部分取自点翠残件上的羽毛,白氏点翠是家传手艺,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我的姥姥白克纯是第三代传承人,姥姥把手艺传给我妈妈,妈妈又传给了我。

  在我印象中,姥姥是一位浑身散发文艺气息的老太太,用老式的清代家具陈设布置居室,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修复“点翠”、钻研清代服饰图样或戏曲装扮,就是在阅读古典诗词。还在读小学时,我就跟随姥姥和妈妈学习“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一开始是给姥姥打下手,在耳濡目染之中,我对这项技艺非常喜欢,就像着了魔。到五年级时,姥姥发现我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于是就让我正式开始学习“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

  记者:您觉得传承“点翠技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李靖:点翠工艺繁复,首先要用金、银或铜鎏金或纸制作底胎,再取翠羽,将其粘贴在底胎上,和珠玉钗簪融为一体,光泽经久不褪。学会全套点翠的工艺,一般需要数年的时间。若要使工艺达到精益求精的水准,还得有天赋巧思和纤毫必较的细心与耐力。

  点翠,是个精心的活儿。尤其是在古董级点翠首饰的修复中,选料要考虑羽毛色泽的统一性;剪切力求羽片形状大小和胎体契合;而鸟羽的纹路也要符合图案的整体效果。在点翠过程中,羽片要贴得精美、平整、不露胎底,也要贴得牢靠。否则,过不了多久羽片就会翘起或脱落,影响点翠首饰的美观和寿命。因此,我点翠用的胶都是按照自家配方调制而成的,能使翠羽在胎底上粘牢,也起到驱虫防虫的作用。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点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李靖: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保的日益重视,身为“白氏点翠修复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我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点”这一技艺上。除了利用点翠残件上的羽毛外,我开始大量使用一些替代性的原材料来制作点翠首饰,其中就包括为一些传统戏曲的旦角演员制作“仿点翠头面”等。为防止羽片出现翘起或脱落现象,我还针对替代性的原材料对点翠用胶进行了改良。

  目前,我开始探索用现代配件制作传统风格十足的胸针和发簪等,让饰品更有现代和传统融合的风格,这类创意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朋友的追捧和喜爱。

  “点翠技艺”的传承发展

  与年轻人对国潮的喜爱分不开

  记者:在传播非遗方面,作为一名年轻人,您尝试过哪些新方法?

  李靖:我们开设了“指尖上的非遗”公开课,借助果园新村街道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院,开设公益课程,让更多人了解点翠。

  在北辰区果园新村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非遗文化学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传承非遗的活动,组建了“辰希青年非遗社”,作为非遗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经常为街道各社区的居民传授点翠技艺,分享点翠背后的故事,团队也在努力挖掘和保护散落在民间的其他非遗技艺。

  另外,我还开发制作了“点翠非遗手作盲盒”,在蓟州的乡村开设非遗手工课,培养乡村里的非遗达人,帮助他们学习技术,增添收入渠道。2021年,我还举办了“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展览。

  记者:现在有些非遗项目依然面临传承难,您现在有徒弟吗?

  李靖:目前,我有两位正在努力学习的小徒弟,一位是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姜广宁,另一位是刚满20岁的辛梓铭。他们现在正在刻苦学习“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两位小徒弟都很喜欢这项技艺,我争取把他们培养成为第六代传承人,把此项技艺更好推广和传播出去。

  在“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有很多热爱传统手艺的青年学生,也成为非遗项目的传播志愿者;还有不少周边居民、文艺达人也对此进行体验和学习,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纽带。

  近年来,天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系统性保护力度,通过在有基础的涉农区推动建立非遗工坊,培育乡村文化新业态。我在乡村开设非遗体验课程,很多人成为非遗保护的传承者和参与者。

  记者: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传统服饰,也推动了传统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那么,您在发展“点翠技艺”时,是如何把非遗传承与当今时代的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的?

  李靖:点翠技艺的原理说来简单,但实际制作需要考验匠人极大的耐心。图案纹样的含义,传统制式的研究,金玉珠翠的搭配,每样都需要仔细研究学习。

  曾经,点翠的样式传统,造型古朴,配合古装显得气质优雅,充满中国气质。如今,人们的衣着、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我将传统点翠的花纹和款式进行了改良,将传统的造型加以改进,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非遗展览、古装变装体验、非遗盲盒、仿点翠手工课程等得到了很多文艺爱好者的喜欢。

  记者:目前点翠工艺相关产品的市场情况如何?您的新目标是什么?

  李靖:近年来,在天津博物馆和诸多商业广场,都开设过点翠文创产品市集,观众纷纷驻足购买。目前,国潮热和汉服热,给点翠也带来了新的市场和商机。

  我的新目标主要包括:第一,我们正在和国潮饮品店合作,联名推出点翠风格的奶茶杯和手提袋,希望能让点翠的展示渠道和形式更加多样;第二,培养好两位新的传承人,让他们薪火相传,让点翠技艺有更多活力;第三,希望在未来完成祖孙三代的心愿,开一座点翠艺术博物馆。

  记者:您认为,把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下去的关键在于什么?

  李靖: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多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已从最初的政府主导向民众自觉转换,从以项目保护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传承模式转换,传承人也由最初的“被保护个体”逐步向“传承主体”转变。对于点翠来说,点翠技艺传承的关键在于耐心和接受失败,锲而不舍,勇于创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