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药联合院)、天津兴博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凯莱英医药集团、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天诚新药评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论坛上与京冀企业就重点合作项目签约。
自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来,天津生命健康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已逐步从“点上突破”发展到“链上协同”的产业格局。目前,天津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企业近千家,1月至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703.2亿元,工业增加值累计占比6.9%,增速3.6%。
随着天津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京津冀产业间合作日益密切。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现有企业2000余家,覆盖了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全产业板块,形成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检测审批、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全产业链条,产业规模和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生物医药类企业近千家
津企雁阵奔赴京冀市场
产业兴旺,企业是“操盘手”。
生物医药产业是天津打造“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之一,已成为天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天津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企业近千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超200家,在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领域聚集了诺和诺德、金耀药业、凯莱英、达仁堂、天士力、红日药业、康希诺、九安医疗等一批龙头企业。
随着产业发展壮大,京津冀三地生命健康产业协同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津字号”企业奔赴京冀市场。
在天津滨海高新区的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一台智能中医四诊诊断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测试者通过智能设备可检测舌象、脉象,生成诊断结果,并出具一份养生方案。据该公司总经理米易雯介绍,公司目前研发生产了10余项中医诊疗产品,用户遍布全国1000多家医疗机构。“我们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和20余家三甲医院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为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诊疗设备。”她表示,公司产品现已应用到多家京冀医疗机构,京津冀市场占比约20%。
采访中,不少生物医药企业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天津和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天津市细胞技术创新中心的载体,以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开发及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为主营业务,该公司已为2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今年收入超4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闫凤英表示,他们此前参加了京津冀科学家青年论坛,并加入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开放实验室,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内院所开展合作交流。“我们还为北京一家开发难成药靶点的药企提供抗肿瘤候选药物的筛选服务,该合作项目第一期合同额为100万元。”
津药联合院战略总监、研究员闫凌州此前在参与起草《京津冀生命健康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过程中,走访了天津上百家生物医药企业,据他观察,天津生物医药领域拥有一批龙头企业,研发服务外包细分赛道发展较快。“目前国内前20名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企业中,天津就有3家,这些企业服务范围大多覆盖京冀地区。”他说。
“津字号”园区多点开花
成本优势磁吸京冀企业
产业兴旺,园区是“孵化器”。
滨海—中关村生命健康创新中心汇聚了安智因、迪安捷、优脑银河等一批数字医疗、生命大健康领域的京津冀优质企业;天津核酸产业园现已聚集多家国内领先企业,产业生态初具规模;京津冀智能医药产业园整合三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资源,已签约6家企业,储备项目达30余个……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天津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强化配套和项目支撑,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天津经开区是天津生物医药产业聚集重地,汇聚了诺和诺德、药明康德、凯莱英、康希诺、中新药业、瑞奇外科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并拥有生物医药领域省级以上研究机构30余家,各类生物医药平台孵化载体15家。
走进位于天津经开区的津药联合院实验室,几名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与创业者攻关科研项目。不久前,该院与河北仁和益康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仁和益康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
现阶段,国家鼓励创新药的研发生产,河北仁合益康、河北天成药业等一批国内大型医药企业看中津药联合院完善的配套环境和产业服务,纷纷在此设立研发中心。该院现已聚集11个企业级研发中心,多家研发中心规模超过100人。“我们有近5万平方米的实验室,建设了涵盖药物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中试生产等药物开发的技术支撑平台,并配有高标准的吸附式通风、危化品存储、地下污水处理等生物医药企业所需的环评、安评设施设备。”津药联合院投资孵化总监沈亚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院洽谈接待了100余个项目,其中,引进落户项目50个,超过以往全年引进项目数。
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度高、产业链完备,吸引了不少京冀企业来此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公司或销售团队。“天津资质审批流程较快,二类器械资质8个月左右就能审批下来,北京可能要1年以上。此外,在北京租用一个同等条件的实验室,费用可能要高出近一倍。”沈亚文表示,截至目前,津药联合院已累计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约410家,其中来自京冀的企业占比超25%。
不只是天津经开区,滨海高新区也在聚焦创新药物、细胞产品、中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五大细分领域赛道,全力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目前,滨海高新区已集聚50余家细胞领域相关企业,涵盖细胞提取制备、细胞存储、质控检验、研发生产、应用转化、冷链物流等细胞全产业链条。
据滨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局副局长郑纯林介绍,京津冀特色“细胞谷”现已汇聚10个国家级、40个市级产业创新平台。在位于滨海高新区的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记者看到,配置了实验台和实验家具的15个孵化单元已正式运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实验室已累计注册23家企业,8家签订入驻合同。
近年来,滨海高新区引进了京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今年以来,已有6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相继落地滨海高新区,如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眼科光学仪器制造项目、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研发生产项目等,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郑纯林说。
产业协同短板仍在
集群效应加速三地联动
产业兴旺,集群是“催化剂”。
目前,天津已聚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成功入选国家级集群的天津市细胞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天津市滨海新区生物医药外包服务(CXO)产业集群以及京津冀三地共同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名单的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等。
曾参与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申报的闫凌州向记者介绍,该集群在京津冀框架下,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三地产业互补,企业可以近距离、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产业配套支持。他举例称:“此前有天津的医药公司从山东采购药用玻璃瓶,其实这种玻璃瓶河北省就有,如果就近采购成本会显著降低。”
据了解,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内有800多家天津企业。“我们计划每年组织京津冀范围内的产业链对接活动,根据企业具体需求,给他们定向对接合作资源。”闫凌州表示,明年,津药联合院计划依托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推动面向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揭榜挂帅”项目,希望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海河实验室引领+市场化自由对接”模式,促进京津冀区域内生物医药领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除了滨海新区,静海区健康产业的集聚效应也愈发明显。目前,静海区汇聚了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现代中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研发平台。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内已入驻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制造、第三方医学检测、康养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企业数百家,集聚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性产业联盟。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基础研发、临床应用、成果转化、政策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不够、成果转化率较低、跨区域产业链协同不足等。“有的企业虽然搬迁了部分生产环节,看似形成了区域间的产业链协同,但这些协作很多时候是在同一企业内部完成。”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善三地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全产业链的统筹与规划,推动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链、供应链间的流动和整合,增强产业韧性。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天津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将加强京津联合科研平台建设,围绕南开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工生所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及脑机接口、现代中药等海河实验室,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源头创新和基础前沿技术成果;与此同时,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推动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图谱绘制,以打通三地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为着力点,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招商引资,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