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会客厅
赓续城市文脉,创新与传承相得益彰
罗海燕 闫 丽

  对话人:

  罗海燕 天津社科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传承好城市文脉,把文化影响、时代精神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是城市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闫丽:提到津味文化,很多人会想到百年小洋楼,杨柳青年画和栩栩如生的泥人张……对于这座拥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而言,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迹保护,不仅关系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也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百姓的高品质生活。

  罗海燕:文化是生命力,也是生产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建城已600多年,不仅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城厢文化街区,也有近代小洋楼群落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都是重要的地域名片,是宝贵的隐形财富。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以更强的竞争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是一座城市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一座城市只有做到传承历史韵味,丰富文化内涵,才能算得上是具有蓬勃生命力、具有过硬综合实力的城市。

  闫丽:用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守正,也需要创新。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新路径,才能让优秀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罗海燕:是的。守正与创新,其实也是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守正不是守旧,而是需要与创新相结合,只有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能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只有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有的老字号、老品牌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能够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结合点、连接点,比如创建于上世纪初的“祥禾饽饽铺”,既做足了“中国风”,更搭上了“互联网”,打开一片新天地。再看一些承载工业文化记忆的老厂房,如今变身新的“打卡地”,既有工业遗风,又有新的风貌。一个个案例表明,传统与现代完全可以融合发展,创新与传承完全能够相得益彰。

  闫丽:承载百年记忆的北疆博物院正在策划“小小博物学家养成记”活动之北疆特辑,将桑志华在中国北方25年的科考历程立体化展现,让参与其中的学生们全方位感受科学家的初心及精神。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

  罗海燕:现在,“沉浸式”“体验感”是热词,背后是历史文化、数字技术和年轻化消费趋势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新模式。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风貌建筑,天津是不可多得的能够营造出零距离触摸、开展深度体验的历史文化区域。在我看来,抓住这两个热词来创新利用文化资源,需要做到有故事、有技术、有服务。文化内涵是根和本,数字技术是重点,好的服务是助力。不久前,张园纪念馆推出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融入演艺、科技、互动等模式,带着游客开启一场历史文化之旅。如今,数字文博、数字文旅等文化数字化方兴未艾。蕴含文化内涵的独特故事、独特场景,在技术和服务的加持下可以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天津、品味天津。

  闫丽:更好传承历史文脉,需做深做足“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两篇文章,大力推进文化、商贸、旅游深度融合。无论是文创产业的发展,还是老品牌讲出新故事,都是在文化中培育出新的增长动能。应该如何在融合中打造更多富有津味儿的文化品牌?

  罗海燕:有人说,文化是美好生活的“刚需”。其实,文化更是发展的“刚需”。我在调研老字号、非遗等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有一个强烈感受:打造天津文化的整体品牌,很有必要。所谓整体,就是“融”的过程。拓宽“融”的渠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多渠道拓宽文化资源向品牌资源的转化路径,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勇于“跨界”增强融合效能,支持文化企业联动不同的旅游业态,将文化有机融入不同的文旅空间。这是融合的过程,也是串珠成链的过程。文商旅产业链也需不断拉长、拓宽,上游重挖掘,中游创场景,下游强配套,文商旅“补链串链强链”,才能最大化发挥产业的经济效能,获取更大的发展效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