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可以正衣冠。听得进“画外音”,也可以正衣冠。
近日,一段视频上了热搜。视频中,一学生模仿领导“视察”学校食堂,前呼后拥,一只手里拿着保温杯,另一只手不时“挥手致意”“指点工作”,从动作到表情,细节拉满。有网友直呼“模仿得太像了”,还有人提建议,“缺个打伞的”。
视频受到关注,是因为模仿得太像,而模仿得像,源于现实中有迹可循,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有些人的“官味”做派。比如,好端架子、高高在上,讲排场、打官腔。
一旦“官味”成了好辨识的标签,会怎样?《人民日报》前不久报道,某省直部门调研团约20人,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每天都是六七辆中巴车浩浩荡荡开过。如此“声势”,百姓看在眼里,心里会很不舒服,调研成果可想而知。还有人与群众打交道时,总有一种优越感,觉得理当与众不同,令群众敬而远之,甚至心生厌烦。这些人,百姓可能不知道具体是“谁”,但肯定知道是“官”。“官味”就像一道墙隔开了党员干部和群众,让群众对“官”产生距离感。
“官味”是表象,反映的是内心。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角色认清了,强化了服务意识,自然就少了“官里官气”,多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谦恭,用亲民、爱民、惠民的务实行动去赢得群众信任。有这样一句话,“当官不可像官”,这里面的深意值得细细品味。
身居“官位”不沾“官味”,无论何时都牢记“自己也是百姓”,放下身段、扑下身子,时刻盯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问题。这样的干部,是百姓愿意亲近的“官”,也是能走进群众心里的人。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群众,群众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一条模仿视频引发热议,这不仅仅是一件受关注的社会事件,更应成为一面镜子,时时照己,时时拂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