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59号的张园,始建于1915年,是清代湖北提督张彪所建的豪华宅院(原名露香园),因中国近代史上两位风云人物先后入住而声名远扬,一位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另一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张园见证了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历史,更见证了日军侵华的罪行以及军民共同抗日的热血,还见证了天津解放,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这座建筑在留下历史记忆的同时,也一遍遍地被历史重新定义,可谓“近代百年看天津,津门百年看张园”。
正是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这座古老的建筑总是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一探究竟,为了让游客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此次天津张园纪念馆推出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展览突破了“展板+展品+解说员”的传统形式,融入演艺、氛围营造、科技及互动的手段,让历史鲜活起来,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天津百年的风云变幻。
沉浸式演绎展
让小洋楼“讲故事”
近日,由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出品,天津北方对外演艺交流有限公司、天津市演出公司制作的张园纪念馆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正式运营,一经开票便受到广泛关注,此次“十一”假期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边看边听边感受”的新奇观摩体验,让游客们在参观的同时,不仅能了解曾发生在这座建筑里的传奇故事,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自上海的王女士儿时就听家里的老人讲过张园的故事,一直对这里充满了好奇,这次“十一”假期便来到了天津,想要一睹小洋楼的风采:“我的姥姥曾在天津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她很喜欢这里的建筑,即使搬到了上海,也依然对天津这座城市念念不忘。在我小时候,她就经常对我讲起天津的小洋楼,讲起她漫步在天津的街道时看到的美丽景色,所以我很想找机会来天津看一看。这次假期我便带上家人来到了天津,参观了姥姥口中提起的张园,观看了《津门往事》沉浸式演绎展,这样新奇的观展模式让我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天津的小洋楼文化。虽然姥姥已经不在了,但是能代替她再次来到天津,看一看她喜欢的小洋楼,我很开心。”
《津门往事》导演李浩铭表示,通过《津门往事》沉浸式演绎展,希望不仅让观众、游客感受到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游客融入文旅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张园纪念馆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宣传。
据李浩铭介绍,展览内容主要包括“帝国的黄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天津解放、百项第一”五个部分。通过从主楼到副楼的移步换景,两大空间实景还原历史风貌,五名演员以小人物的视角,带领观众重回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
展览的第一站,也是故事的开始,讲解员摇身一变成为“天津西关街鬼市”的神秘摊主,通过一场古董交易,牵扯出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逃到天津居住在张园,游客及观众随着讲解员游走于纪念馆,伴随讲解和演绎开启一场历史文化之旅:看清朝的衰败覆灭;感受辛亥革命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和五四热血青年高呼爱国口号,点燃心中爱国激情的永恒火焰;潜伏进敌人内部,配合中共地下组织夺取敌军防御工事图,帮人民解放军29小时解放天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朴实无华的“婚房”中,细数近百年来,天津众多个第一。
鸡鸣破晓,惊碎旧时王朝的残梦;千针万线,勾勒历史华裳的丝缕。风云激荡,市井百态;斯事已矣,余韵永叹。抗争、改革、建设,不破不立,是大环境的时代变迁,无数历史选择的交汇;沉浸、体验、思考,抚今追昔,是当代人理性与感性的出口,在一场沉浸式演出中鉴往知来,所以不惑。约一小时的高密度情节编排,让人切身感受到时局的变幻,也使得观演全程充满沉浸感与惊喜感。
游览花园别墅
见证天津历史百年
天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的价值在于近代百年与西方文明的对接,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大部分都能在天津找到痕迹。历经6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代租界的城市规划发展,天津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人文价值并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张园便是其中之一。这座古老的建筑伫立在天津的一隅之地,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张园位于旧天津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与明石街(今山西路)交口处东南,是原湖北提督兼陆军第八镇统制张彪的花园别墅,园中的西式三层建筑平远楼始建于1915年,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935年,日本中国驻屯军强购张园后将平远楼拆除,在原址重建一幢二层楼房,作为司令官官邸,因此现在看到的张园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而是日军重建后的张园。
张彪,山西榆次人,被山西巡抚张之洞所看重,一直随侍左右,后被提拔为湖北提督兼陆军第八镇统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彪弃职前往日本。1912年张彪回国,寓居天津初期暂时住在日租界寿街(今兴安路)的朋友处,后投资纱厂,并成为晋华纺织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之一。当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纱厂股票大涨,张彪分得很多红利,遂在鞍山道置地20余亩,修筑张园。
善经营的张彪还曾将此园租给外地商人,开辟为天津著名的游艺场──露香园。早年天津有三大著名的游艺场──大罗天、陶园、露香园,陶园在现新华中学一带,露香园对面不远处就是“大罗天”游艺场,如今张园展厅内还摆放着破损的“大罗天”石碑。
“大罗天是一座花园式的综合游艺场,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当时,在天津上层社会曾流传‘进了大罗天,死了也心甘’的说法,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杨小楼等均曾来此演出。”李浩铭讲解道,1925年,大罗天内又开设了古玩市场,生意非常兴隆,直到1944年,古玩市场才告结束,“据说溥仪居住在张园时期,还曾将从皇宫中带出的奇珍异宝在此变卖,现在这些宝物也早已不知去向了。”
1915年,张彪亲自设计,建造三层洋楼──平远楼。这幢楼为砖木结构,四周有长廊围绕,入楼口有十几级台阶,楼内装饰中西合璧,园内有太湖石假山、荷花池、亭台,并设置有石桌、石凳、石花钵,摆放了中式古典大金鱼缸等。楼前花园中有水池,与溪流、小桥、喷泉连成水景,水池边的八角龙亭造型典雅,有北方皇室之厚重,八角龙亭的楣子和美人靠则尽显江南亭之风格。
在平远楼的后面,张彪还为八个儿子各建一幢住所,取名“宏济里”。1927年9月13日,张彪在宏济里家中病逝。
天津张园纪念馆成功入选
首批“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名单
张园能受到如此关注,不仅因为张园是一座百年建筑,还因为这里曾住过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1924年12月孙中山应邀北上,12月4日和夫人宋庆龄从南方坐船绕道日本辗转到达天津,入住张园,直到31日才赶赴北京。孙中山还曾在张园接见了汪精卫、张作霖、马千里、黎元洪等风云人物,使得张园一度也成为政治的焦点。
孙中山曾三次访问天津,第三次便居住在张园,当时他的肝病已十分严重,但仍坚持北上共商国是,不久后在北京去世。在张园,孙中山留下了人生中个人照的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中,孙中山穿着中式服装,手里拿着礼帽,站在汽车前面,面容平静。
1925年,溥仪被迫离开北京,抵达天津,也住进了张园。此次溥仪的入住,张彪可谓是用尽了心思,他将平远楼加盖了一层,增加了客厅、书房和游艺室,还购置了当时最时髦的台球桌。
张彪更是亲自前往英商惠罗公司订购了三张进口铜床、席梦思床垫以及全套床上用品,又购置大批材料并召集近亲女眷赶制近百件床品,一日之间就花费大洋3700块。巧合的是,溥仪亲自挑选的寝室,位于三楼东侧内间,与孙中山曾经居住的是同一间。
在张园的二楼有一个特殊的展厅,还原了当年孙中山居住在张园时的卧室原貌。展厅分为接待室和卧室两部分,接待室内放有一张会议桌和八把座椅,靠近窗边的位置放有一个书柜和一张书桌。再往里便是孙中山的卧室,卧室的正中间是一张铜床,床上铺有上好的床品,在床头的正上方挂有一幅匾额,上面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落款是孙文。
张彪去世后,溥仪便离开了张园,迁至静园。后日军看中张园,想强行收买作为军部使用,日本驻军部派川岛芳子前来“说合”,张彪后人终以18万元将张园卖出,张园自此便成为日本高级军官、特务住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军曾进驻张园。1947年,张园被用于国民党军警备司令部。1949年1月后,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此办公。2005年,张园被天津市政府颁布为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历史风貌建筑。
风雨沧桑历百年,脚踏实地在路上。以文化为经,历史为纬,在时代描绘的地图上不断寻找“新大陆”,在这座百年故居中不断创新,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优秀文化成果。
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的策展及出品人郭鸿斌欣喜地表示,“为了打造数字化、现象级、沉浸式的公共文化发展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开展了‘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工作,天津张园纪念馆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首批‘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名单。天津张园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文旅单位。”
据悉,张园纪念馆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已于2023年9月19日正式运营,2023年9月29日至10月6日,演绎展《津门往事》每天3场共计演出24场,参观及观演人数达4368人次,比“五一”期间2531人次增长了72.58%。今天,张园纪念馆作为天津又一文化旅游网红打卡地,还在续写这座建筑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