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面,天津人都知道地道的天津美食──打卤面,但很多人不知道它还有神秘的一面,用这个面粉,还可以做出艺术品──面塑。几个面团,在经过揉、捏、搓、塑之后便可以成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1948年出生的王玓,从小喜欢用画笔描绘心仪的人物,当她信步走入面塑的园地,徜徉其中,感受到了面塑之美时,最终选择了以面塑作为人物造型的表述形式。王玓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面塑的第三代传承人。
面塑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来源于民间,回归于生活,是人们追求美好的一种表达形式。在自己从艺的40多年中,王玓一直将这种理念,植根在自己的作品以及她的学生心中。
面塑创作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化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对面塑产生了兴趣?
王玓:我从小喜欢绘画,是街边小人书摊位的常客,尤为喜欢临摹里面的仕女图,这是我学生时期一直坚持的爱好。在下乡当知青的年代,我也没扔下画笔。
我最喜欢中国的传统人物,为了学艺,我练习速写、临摹白描,多次参观各种美术展览……最后才将钻研目标定位于小小的面塑。20多岁时,在天津医科大学从事医学模型制作,这对我领悟制作面塑的诀窍是一种帮助。
我喜欢从中国古典传说、名著、神话故事中寻找灵感。面塑多以精细小巧见长,在手掌之上便可摆放一台戏。我把鹊桥相会等桥段,以面塑形式展现出来。此外,我还通过参观展览向各类面塑匠人取经。有一次,头天晚上在电视里看到北京有面塑展,第二天我马上乘车去看,当时就觉得能看一次面塑展特别开心。
记者:您觉得天津面塑的特点是什么?您最擅长制作什么类型的面塑?
王玓:面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在我国众多的面塑门类中,天津面塑作为一支重要流派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天津面塑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将面塑材料薄、透、润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作品形成了“衣薄如纱、发细如丝、衣纹飘逸灵动、人物秀美如生”的艺术风格,成为津门“新三绝”之一。
面塑制作流程并不算太复杂,先要备齐小麦粉、糯米粉、颜料以及各种辅料,然后开始长达两至三小时的揉面过程。面团颜色、弹性稍微没达到标准,就要重和一遍。
然后揪出一块拇指大小的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再从桌上摆放的十几种工具中取出一把尖头塑料小刀,点、刻出面塑人物头部的下颚、鼻梁、眼眶的轮廓,再用手搓出如丝般的睫毛、如芝麻大小的眼球后,通过镊子仔细地粘在相应部位。
准确拿捏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在面塑过程中是最费功夫的,有时候我会不停重复点刻、抹平,历经几十次才塑造成功。我会在脑海中一遍遍想象人物的神情和状态,在面团上反复试验,直至满意为止。
人像的头部完成后,再捏出人像身形进行黏合,通过切、划、挑等手法,一条条地做出衣纹的褶皱感。有的服饰需要展现出里外两三层的效果,不仅要在颜色上有所递进和区分,还要将纹理方向把握得当。
天津面塑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面的特性,利用面可塑性的特点,做出人物可飘飞的感觉来,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在材质上,我们的面塑做到了永久都不会变质,做到这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我们请教了一些化工方面的专家,专家都给了很大的支持,并且在防腐方面进行多次的细菌培养和测试,才最终成功研制出成熟的防腐技术。
我比较喜欢中国的传统人物,我的作品多是仕女或古装美女,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刘继卣的古装连环画。同时杨柳青年画的色彩对我的创作也有较大影响,这种粉嫩的色彩,更像是江南的风格。捏仕女,对人物肌肤的质感有着极高的要求,让人物的肌肤质感吹弹可破,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面塑技艺传承回归于现代生活
记者:对于天津面塑传承,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玓:凡是涉及能够将天津面塑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的方式,我都会尽量去做。例如,我已经出版了几本有关天津面塑方面的书;我教一些学生学做天津面塑;我到大学校园里去讲课,同时还收了一些徒弟。这些都是将天津面塑技法和文化传承下去的极好方式。另外,我还参加了一些对外交流的活动,在国外进行传承。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学生也会到我家里进行学习。
在我的徒弟中,张亚杰作为传承人,从2016年开始,参与了天津市首创的鲁班工坊的筹备建设工作,天津面塑也成为中国面塑艺术历史上第一个加入欧洲教育体系的非遗项目。
记者:在面塑技艺的传承过程中,您是如何做到在传承中发展的?
王玓:天津面塑创立了很多新的东西,面塑的创新并不局限于面塑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门类广泛,要想做出精品就很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目前,在一些传承过程当中,有的人做了一个大的作坊、工作室或者学校等,他们将这些已经学成的学员都聚到了一起,用来发展壮大自己的技艺。
这项技艺能否良好传承,是要看徒弟们是否能各自挑起大梁,积极推动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我认为在毫无保留地教授这些学员技艺后,应该支持他们去各自发展,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的很多学员都是学过这些技艺后,然后又继续发展。比如,有一名做蛋糕的学员,他将面塑技艺的人物造型与蛋糕制作技艺结合在一起,在蛋糕上做人物造型,蛋糕卖得非常好,他在天津开了5家经营蛋糕的连锁店,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另外还有一名学员,办了一家学校,也是传承基地,吸引了很多喜欢面塑技艺的学员学习,将这个技艺继续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