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孙悟空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岁月,其他人物也已经沉淀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太白金星,这位玉皇大帝的“钦差大臣”,在《西游记》中是天界一位名宿,法力广大,和孙悟空也很有渊源。孙悟空每次“闯祸”,例如闯地府、闹龙宫、大闹天宫,惹得玉皇大帝震怒,都是太白金星出面调停。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过程中,太白金星又多次暗中相助。能赢得孙悟空敬重的人少得可怜,太白金星就是其中一位。
要重写这样一位人物,需要很大的勇气。作者需要挑战一代代人的童年,当然也是挑战已经融入我们内心的日常。而马伯庸做了这样一次挑战,于是就有了这本《太白金星有点烦》。正如作者所说:“这种乘兴而写的东西,神在意前,一气呵成,固然写得舒畅,细节难免粗糙。不过写这种事,粗糙的澎湃比精致的理性更加可贵。”
本书一共十五章,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重构了《西游记》前二十一难的故事,用一个多月,一口气写完,故事新颖而又有吸引力。
小说通过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展开。明线是西游取经,暗线是六耳申冤。马伯庸把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演绎成佛祖选调唐僧挂职锻炼,为他日后在仙界仕途升职做准备。为了争夺陪同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职位,各种妖魔鬼怪轮番上场,使尽各种职场方法,坑蒙拐骗、威逼利诱、狸猫换太子……以佛祖为代表的灵山与以玉帝为代表的天庭之间,也开始了职场人事的各种明争暗斗。
太白金星执掌天庭启明殿,类似于俗世的人事部、组织部,是仙界的要害部门。既要唐僧“一路历经磨难”,彰显唐僧“真经取之不易”,又要让唐僧毫发无损,因此,启明殿需要沿途安排可控的“劫难”,确保其平安渡劫。每一次安排的“劫难”,不管是给唐僧制造“困难”的妖怪还是俗界凡人,都会记录在仙界“功劳榜”上,是含金量极高的仙界职场升职“证书”。而且每次“劫难”都会有一笔价格不菲的经费预算,各路神仙、菩萨都想安排自己的亲信参与其中,从人事及钱财方面分一杯羹。太白金星在启明殿仙衙有几千年的修行,“护法这活儿他经验丰富,难度不大,就是琐碎。妖怪是雇当地的还是从天庭借调?渡劫时要不要加祥云、华光的效果……一场劫难的护法,往往牵涉十几处仙衙的配合,也只有启明殿协调得了。”
但历经三七二十一难后,太白金星还是退下阵来,败在自己过不了“超脱因果,太上忘情”这一关。在明线上,太白金星运筹帷幄,拿捏随心;但在暗线上节节败退,不断沾染因果,对众生不是同情就是怜悯。
六耳五百年前在仙界职场被孙悟空冒名顶替而失业,因此有了以后的命运,有了全书的“因”与“果”。在书中,太白金星的一块“心病”就是为六耳“要说法”。正如太白金星与地官大帝的对话所说:“我只想提醒大帝,做神仙虽然远离凡间,至少要修一修移形换位的想法。咱们与天地同寿,凡人却朝生暮死。蚍蜉固然不理解巨龟,巨龟又何曾理解蚍蜉……六耳这些年孜孜不倦地告发,可见此事已成他的心魔……很多人间执念我们无法理解,但不代表那些痛苦不存在。”
太白金星一方面念念不忘自己的前程,想升道为“金仙”,但为六耳“要说法”又成了他进一步升迁的羁绊。他一直陷入因果的纠结之中。小说最后从职场斗法转变为一种处世的思考,书中写道:“先断因果,才好忘情”,但这个“断”字到底是断绝的“断”还是判断的“断”,决定了两种人生。小说没有明确说明,或者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一个“机关”。
作家刘震云曾说,他30岁以前认为《西游记》写得很差,九九八十一难全是重复,30岁以后才真正看懂《西游记》,认为吴承恩是位伟大的作家,他讲述了一个亘古的道理:唐僧要去佛祖那里取经,但沿路的妖魔鬼怪却都是来自“天上”。这其中的寓意,就留给读者去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