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减油、减盐、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三减三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主要内容,也是民众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促进健康的基础。近日,《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出炉,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进行的最大规模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当代研究。报告显示,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超过了1/3,他们中70%以上都患有脂肪肝、糖尿病前期等多种肥胖相关并发症。
专家表示,不健康的体重已经成为健康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普通超重和肥胖人群减重第一要素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建议可以尝试地中海式或间歇能量限制的饮食模式,同时坚持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或高强度间歇运动的体育锻炼,来帮助实现健康体重的目标。
男性超重比例高于女性
35岁后达到肥胖患病率高峰
该项研究纳入了2019年以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19个健康体检中心数据,涉及1580万名成年人受试者,旨在评估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以及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患病情况。数据显示,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按地区而言,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
报告数据显示,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占比41%,女性占比27%。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肥胖患病率在35岁后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岁之后的老年期。可以看出,男性更易肥胖且超重占比较高。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刘艳认为,相对女性,中青年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肥胖峰值趋于年轻群体可能是因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所致,比如经常频繁性地点外卖、熬夜、赖床、久坐、运动少等情况。其次男性肥胖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男性在工作和家庭中长期处于高压力和不良情绪中,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经常会饮酒、过量进食来释放情绪,而酒精和过量饮食都会造成摄入热量急剧升高;长期的加班工作或应酬晚归,造成睡眠不足或睡眠时间不规律,也会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
九成肥胖患者有并发症
脂肪肝糖尿病前期最常见
肥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WH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成人肥胖人数达6.7亿。根据《柳叶刀》报道,我国肥胖人口也已近9000万,居世界首位。BMI是国际通用的肥胖分类标准,BMI=体重(Kg)/身高(m2)。BMI在18.5至23.9为正常体重,24至27.9为超重,28.0至30.0为肥胖。另外,体脂率也可以反映体重状况,正常男性为15%至20%,女性为18%至30%;轻度肥胖男性为20%至25%、女性为30%至35%。研究证实,随BMI指数上升和体脂率增加,肥胖人群高尿酸血症、代谢性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的患病风险均会显著增加。此次该项研究对肥胖相关并发症种类、患病率和患病数量也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与健康体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明显更高。70.7%的超重者有一种以上并发症,而89.1%的肥胖者有一种以上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依次是脂肪肝、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梁晓宇副主任医师说,在各种肥胖类型中,以“将军肚”著称的腹型肥胖并发症最多。中青年男性肥胖者中腹型肥胖最为常见,内脏脂肪超标是导致腹型肥胖的主要原因。《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明确界定,腹型肥胖的标准是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腹型肥胖影响的不光是身材,更多的是造成“内伤”。因为肥肉不仅长在肚皮,腹腔内重要脏器如肝脏、胃肠道、胰腺等都有脂肪沉积,并因此诱发各类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等。同时,当身体器官及四周都被脂肪浸润的时候,器官功能也会受损。
肥胖属于慢病可防可控
饮食改变体育锻炼一试就灵
“目前已经明确肥胖会给人体带来三大损伤,一是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脏器损伤;二是肥胖带来的机械性损伤,比如慢阻肺、骨关节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三是行为损伤。但同时肥胖具有慢病管理可防可治、一试就灵的特点,当体重下降5%至10%时,可以发现多重疾病均得到极大缓解。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肥胖的基石,它包括饮食计划、体育锻炼、行为干预三个方面。”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李春君主任医师表示。
在饮食计划方面,《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对比了不同饮食模式对体重的影响,强推荐地中海饮食、间歇能量限制饮食和短期低碳水饮食可有效减轻体重。其中地中海饮食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等;鱼、家禽、蛋、乳制品适量;红肉少量;食用油主要是橄榄油;适量饮红葡萄酒;大量饮水;脂肪供能比25%至35%,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7%至8%),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较高。
间歇能量限制饮食是按照一定规律,在规定时期内禁食或有限摄入能量的饮食模式。常用方法是隔日禁食法(每24小时轮流禁食)、4∶3或5∶2(即在连续/非连续日每周禁食2至3天)等。禁食期能量供给通常为正常需求的0至25% (男性约600kcal/天,女性约500kcal/天)。期间建议多喝水,每天保证至少8杯水,鼓励喝黑咖啡和清淡的茶;选择高饱腹感低GI的水果,如苹果、柚子、柑橘等;避免单糖含量过高的水果,如榴莲、菠萝蜜;避免食用水果干、果汁等代替水果;建议少油、少糖的蔬菜烹饪方式,推荐清炒、凉拌、生食;避免高淀粉含量的蔬菜,如土豆等;提倡以薯类、豆类等杂粮替代一半以上的主食;选择鱼虾、瘦肉补充蛋白质。需要注意平衡膳食,控制进食速度,注意微量营养素补充,避免并发症(低血糖、低血压等)。
体育锻炼方面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并考虑体力限度,在医生指导下建立个体化方案。由于运动减重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建议逐步增加主动的有氧运动,达>150分钟/周,每周执行3至5天;抗阻训练包括主要肌肉群的单组重复,每周2至3次;减少久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