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小楼春秋【34】
九届海军总长刘冠雄~~~
沽上丛话
津海华洋说家具(八)~~~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迦陵存稿》
谈叶嘉莹与盛成(图)
慕津锋

  一日,在整理库房时,我偶然翻到一份盛成家属捐赠的文学资料,档案标有:著者──叶嘉莹、名称──迦陵存稿,备注中则注明“内有叶嘉莹手迹”。叶嘉莹,中国当今最著名的女诗人,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也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位穿着裙子的“士”,由此可见先生在中国当今文坛的地位之高。前些日子,先生在天津家中过完了自己的百岁寿辰。

  先生的大名我是早已听说,但可惜没有见过面。至今想起,仍为憾事。我赶忙打开档案,翻阅这份存有先生手迹的珍贵资料。这是一份打印稿,第一页竖排印着书稿名称“迦陵存稿”。其背面写有两行字“盛成老伯郢政 晚叶嘉莹呈稿”。“郢政”两字我很少见到,大致能猜到它的意思。为准确把握这个词,我特意查询了一下,有关它的介绍大致如下:郢政意为郢正,斧正。明朝黄中在其《重刻朱子年谱记》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且身处孤陋,书籍不全,暂作裨谌之补,祈请诸君更为郢政。”清朝魏际瑞在《与子弟论文》中是这样写的:“人以文字就质于人,称曰‘正之’。忽念政者,正也。改称曰‘政’。又念正者必须删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政’。又念善斧斤者莫如郢人,易曰‘郢政’。”也许是这个词有些偏僻,后来人使用的不是很多。这份打印稿竖排打印,右侧装订,共27页。书稿收录了43篇诗词,创作时间跨度长达42年,创作时间最早的是1941年先生17岁时写的五言诗《咏怀》,“高树战西风,秋雨檐前滴。蟋蟀明空庭,夜阑犹唧唧……夜夜梦江南,魂迷关塞黑。”创作最晚的是1983年创作的《蝶恋花》和《木兰花慢·咏荷》。创作地点更是跨越半个地球,由北京到南京,由台南到哈佛,由温哥华到巴黎,由科隆到罗马,由泰山到曲阜。先生在行万里路时,手中的笔从未停歇,她一直在书写自己心中的千言万语。这些诗篇有写景的,有咏物的,有感怀的,有送别的,先生用它们记录着自己的人生足迹与世事沧桑。

  我想《迦陵存稿》应是先生的一部书稿,在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先生曾在台湾出版过《迦陵存稿》一书,该书初版时间为1969年12月,二版则为1982年12月。该书收录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人人文库”,该文库由中国现当代著名编辑家王云五主编。除此之外,没有再看到同名著作的信息。由此可见,这份打印稿与之前出版的《迦陵存稿》是有些不同的,因为它增加了1983年的两篇诗词。不知为何,后来没有再出新版《迦陵存稿》。如果是这样,那这份打印稿可看作先生送给盛成老伯珍贵的“唯一稿”。

  在打印稿的第七页,我读了《欧游纪事八律作于途中火车上》一诗,该诗共有八首,其三是这样写的:“何期四世聚天涯,高会梅林感复嗟。廿载师生情未改,七旬父执鬓微华。相逢各话前尘远,离别还悲后会赊。赠我新诗怀往事,故都察院旧儿家。”在第八页中,先生对于其三作了注解:“在巴黎蒙台湾大学及淡江学院诸校友邀宴于中国餐馆梅林,座中得遇父执盛成老伯。四十年前盛老伯曾居于故都察院胡同嘉莹旧家之南舍,时嘉莹不过垂髫之龄耳……盛老伯即席赠我五言律诗一首。缅怀旧事,感慨何似。”

  该诗写于1971年,那一年,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盛成先生已是72岁的古稀老人,而出生于1924年的叶嘉莹也已是人到中年。这一年春天,叶嘉莹的父亲突然去世,身在哈佛的先生十分难过,恰在这时她受邀前往欧洲旅行。在游览了剑桥、牛津两所大学后,她从英国来到法国巴黎这座时尚之都。在这里,她受到自己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教过的学生们的热情接待。没想到聚餐时,她的学生将曾经与自己父亲相识,并在自己家中住过的盛成老先生邀请来一起欢迎自己。见到故人,先生十分激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她就在自己家中见到过这位曾在法国、甚至欧洲有过重要影响的中国作家,听父亲讲起过他的精彩故事。

  1899年出生的盛成,11岁秘密加入“同盟会”从事进步革命活动,并结识了革命家黄兴。1911年,年仅12岁的盛成便参加了“辛亥革命”光复南京的战斗,被称为“辛亥三童子”之一,还由此得到孙中山的亲切嘉奖和勉励。1914年,盛成考入上海震旦大学读法语预科。三年后,他考入长辛店京汉铁路车务见习所任职。五四运动爆发后,盛成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与北大学生一起冲击东交民巷,火烧赵家楼,后来还被推举为长辛店铁路工会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盛成与周恩来、许德珩等学运领袖,还结为亲密的战友。

  1919年底,盛成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上世纪20年代初,盛成加入法国社会党,并参与创建了法国共产党,他是法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其后,凭借自己所具有的崇尚自由和热爱艺术的个性,盛成很快又与毕加索、海明威等人创办了影响欧洲艺术界的超现实主义“达达”派。在法国留学期间,盛成用法文创作了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该书1928年在巴黎出版后,立即震动法国文坛。法国著名诗人瓦莱里为该书撰写了一篇长达16页的万言长序,盛赞这部作品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长期持有的偏见和误解。该书随后还相继得到著名作家纪德、罗曼·罗兰、萧伯纳、海明威、罗素等人的高度评价。该书被译成英、德、西、荷、希伯来等16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版发行。盛成由此成为享誉欧洲的大文学家、艺术家。1930年初,抱有强国志的盛成从法国回到国内。他先后追随张继、蔡元培为国家四处奔走,1930年下半年,盛成接受蔡元培邀请,前往北京大学外语系任教,教授“法文诗与法文小说”“法国文学史”。当时的盛成,正是租住在北京察院胡同叶嘉莹家中。叶家祖宅有三进院落,还有一个小花园。因家中人口较多,为增加收入,家中常把空房出租,租客大多是大学教授及眷属,正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盛成就曾租居在她家小南院,而那时的叶嘉莹正是垂髫之龄。那时的她对中国古诗词已有接触,三四岁时她的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1930年时,6岁的叶嘉莹已经开始跟随家庭教师阅读《论语》。

  两位故人,相见感慨良多。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盛成在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前往台湾。1948年,他应聘为台湾大学教授,他一边从事教学,一边从事国学研究。后来由于他思想进步,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和校方的排斥。1965年,盛成离开台湾来到美国。也就是盛成应聘为台湾大学教授的那一年11月,新婚不久的叶嘉莹跟随丈夫赵钟荪来到台湾。抵台后,在友人的帮助下,叶嘉莹去了彰化女中任教。1949年12月,来学校探望叶嘉莹的赵钟荪被当局以思想罪抓捕入狱。1950年,叶嘉莹和女儿也被抓入警局,释放后她被迫辞职。此后,叶嘉莹在台湾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为了家人,1966年叶嘉莹离开台湾前往美国任教。在巴黎与盛成老伯的这次见面,让相隔四十年、离家万余里的叶嘉莹,不胜唏嘘。在《欧游纪事八律作于途中火车上》其八中,叶嘉莹在瑞士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早知客寄非长策,归去何方有故庐”,该句饱含着先生对故土、对北京的眷恋之情。其实这何尝不是盛成心中的期望。这次见面后的第二年,1972年盛成致电老朋友周恩来,询问自己能否回国。但鉴于当时国内的形势与环境,周恩来没有直接答复,只是希望他能再等等,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文革”结束后,盛成再次联系国内,询问在海外漂泊多年的自己能否在古稀之年回到祖国,他很想自己在晚年叶落归根,终于,这次这位老人等到了肯定的答复。1978年10月,盛成回到了祖国,定居北京,担任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教授,继续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为中法文化交流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鉴于他的突出贡献,1984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盛成“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在法语现代词语研究、发展法国语言文学和促进中法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1974年,叶嘉莹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北京。这次短暂的回乡让叶嘉莹再次感到自己无论怎样都是要回到这里的,她要在这里将自己一生所学奉献出来。1978年春天,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她认为自己要将余生全部投入到中国的古典诗歌,要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贡献一切。她认为自己以前从没有真正作过自己的选择,而这次,她坚定地选择回到祖国来教书。除了北大、南开,她的讲课足迹遍布全国。只要有机会,她就不辞辛劳地前往各地,为学生们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她的课深受师生们喜爱,常常是座无虚席,有时连过道、窗台都挤满了人,下课后学生们也久久不愿离去。

  上世纪90年代,叶嘉莹先生特地去北京看望了盛成老伯和他的夫人李静宜女士,盛成老伯热情地邀请叶嘉莹一起吃饭,并留影作纪念。也许该书稿是那个时候,先生特意赠给盛成老伯存念的。

  1996年12月26日,盛成先生走完了他漫长而精彩的一生。自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盛成先生便一直大力支持文学馆的征集工作。盛先生去世后,我曾跟随老主任刘屏多次前往盛先生家中拜访李静宜女士,并将盛成先生许多珍贵的文学资料分批征集入馆,这本书稿便是其中之一。真希望,我能有机会拜会叶先生,虽然我不太懂古典诗词,但我也想聆听先生的教诲,还想与她谈谈当年《在文学馆听讲座》中她所谈过的话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