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用(1923-2010)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出版家,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策划出版过许多重要的书籍与刊物。《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以“书”为线索,呈现了其一生的出版风貌: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腥风血雨中的读书、做出版,到新时代波澜中的编书、出书、设计书,再到晚年的写书、推广书,凡七十余年,历经坎坷,唯文化坚守不变。
书中披露了《读书》《新华文摘》等刊物的创办历程,《西行漫记》《随想录》《傅雷家书》《干校六记》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也叙写了范用与李公朴、陈白尘、田家英、启功、王世襄、罗孚、丁聪等师友的交往故事。值此范用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该书的推出既是一种“温故”与纪念,更是意在启发与“知新”。
■ 他把生命融进书里
上世纪60年代初,范用出版了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传记,并给这本书取名“为书籍的一生”。这六个字,何尝不是他自己心灵的写照。这个镇江“洋浮桥”边长大的男孩,从小就在家对门的印刷铺子里玩,识得字后就总往书店跑。他在年少时遇到几位很好的老师,引导他读书与思考。15岁时,他成了出版社的一名练习生,从此便终生和书生活在一起,为一本又一本好书的出版和传播竭尽心智。
也是因着对书共同的热爱,本书作者汪家明与范用成为忘年之交。为了写这部传记,汪家明查阅了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所存与范用有关的书稿档案,收集了大量详细具体的史料;同时参考了许多友人的缅怀文章,都是当事人最可信的实录;此前在编辑范用收藏的一千八百多封书信(已出版四卷本《范用存牍》)时,更是见到许多珍贵的资料。于是,在作者温文而扎实的书写中,历史的复杂面如实地铺展开来,范用先生的外在言行和思想见地也自然而然地显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书中写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改革开放还在“序曲”阶段,范用就主持出版了三联书店版《西行漫记》,其间经历了与斯诺夫人的辗转沟通、编辑方案的反复斟酌,尽可能地保留了这部经典译著的历史原貌。而这一出版愿望的源头,可追溯至十几岁时他用半个月的工资购入的、几十年来视若珍宝的1938年初版《西行漫记》。80年代初期《傅雷家书》的问世,也是源于范用偶然间得知有一批傅雷与傅聪的家书留存。此书的出版曲折多舛,范用四处奔走、排除阻力、全方位呵护,才催生了这部人文杰作。范用曾说,“我们做出版工作的有一种责任:看到好的稿子,就应该想办法让更多人看。”他对书的爱,是不由自主的,全身心的,这种热爱的本质,其实就是爱文化、爱思想、爱真理。
在《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中,我们看到范用的个人经历如何与大时代中的大事件交织在一起,理解了他的爱书、爱真理其来有自,然后又经由他手中诞生的一本本书,让这种爱变得无远弗届。
■ 承前启后 内外都讲究
从1978年到1986年,这八年是范用作为出版家、编辑家最为辉煌的时期。书中对这一时期书人书事的记叙也让我们看到,老一辈文化人是如何在范用这里找到他们的第二次文化生命。
1980年,杨绛先生曾为《干校六记》出版一事给范用写信,行文中透出急切之情。范用很重视这部书稿,在上书相关领导的报告中,范用写道:“我曾设想三联可以出版一些纪实的作品。这类作品,并非历史,但是当事者的实录,也可看作‘历史的证言’或‘历史的侧记’。”范用促成了此书在香港和内地的出版,并在此后推出了一系列“实录”作品,包括杨绛《将饮茶》、陈白尘《牛棚日记》、巴金《雪泥集》、沙汀《睢水十年》等。此外,以《夏衍杂文随笔集》起始的“杂文丛书”,以唐弢《晦庵书话》起始的“书话书”系列,以朱自清《经典常谈》为代表的老版书重印,乃至《寥寥集》《随想录》的出版,等等,都是那段时期范用以极大的热忱与使命感不断“寻找”的结果。可以说,范用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夏衍、巴金、叶圣陶、陈白尘等一大批文化人的事业和他们在新时期的文化事业连接了起来。
陈白尘曾在信中对范用说:“作家获得出版家的爱护和支援,可算一大乐事!兄可谓作家的知己。”范用爱书,爱作者,对作者真心实意地好。除了帮助作者把书稿出版之外,他还要竭尽所能,做出一本“美”的书,讲究用纸,讲究装帧设计。常人无法想象范用拿到一本里外都美的好书时的快乐心情,恨不得晚上睡觉也搂着。例如书中写到,对于巴金先生历时八年所作《随想录》一书,范用可说是精益求精。他亲自设计内文版式和封面,对图版、插页等编排方案也是考虑得具体而细致。巴金收到样书后十分激动,连称“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书市的”。
范用设计的书,讲究内容和形式的融洽,讲究书卷气,讲究朴素高雅。“不看书稿,是设计不好封面的。”“书籍要整体设计,不仅封面,包括护封、扉页、书脊、底封,乃至版式、标题、尾花,都要通盘考虑。”这两句话,大致概括了范用的设计理念。
本书中专章介绍了范用的设计作品与意趣,当然,这种意趣也充溢在全书各个章节,与人之秉性相关。从1938年进入读书生活出版社起,范用就开始设计图书,直到晚年,成为真正继承并发展了鲁迅时代装帧设计风格的书装艺术家,影响了三联书店几十年来的设计风格,也影响了中国书籍设计界。著名设计师宁成春回忆:“我的书装设计的基本风格和理念都是在范老的指导下形成的……凡是他策划或者他喜欢的书稿,设计方案总是很难通过。有时候我画的方案总是通不过,书又急着开印,范老就笑眯眯地哼着小曲走来,一只手拿着小纸片,纸片上用软芯粗铅笔画着他思考的方案,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说:‘试着这样画一个’,‘把这个图改一下’……”宁成春如今也已八十高龄,是广受尊重的设计大家。此次,他把对范用的怀念、对范用装帧艺术的理解也融入了《范用:为书籍的一生》的装帧设计之中。
■ 人文之光 人情之美
一部好的传记作品,总能立住一个独特、丰富的人物形象。这本书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明、多面的范用。“他瘦瘦的,个儿不高。他做什么都快,看书快,写字快,走路快,吃饭快,就是喝起酒来,慢慢的……他喜欢音乐,经常欣赏有名的乐曲。他也爱唱歌,总是拿着歌本坐在那里哼歌。有时候还把唱的歌录下来,听听自己唱得好不好。”这是范用外孙女小时候的一篇作文,作者别出心裁地引用过来,我们读着真是明朗有趣。
书中时时可见到这样的亲历者文字,作者巧妙地把它们织入叙事的纹理,描绘出一个活泼泼的范用先生。比如写他吹口哨:“他先到锅炉房打开水,然后到收发室,把送来的所有报刊都看一遍。他看得非常快,看完后把总编室和其他由他分管部门的报刊带走,一手提着暖瓶,一手抱着报刊,一边上楼,一边哼着小曲或吹着口哨,脚步很轻快,非常潇洒。”又比如写他筹备《读书》杂志:“范先生跳起来:‘没什么好说的,翰伯你领头把方向,陈原你博学聪明当主编,杂志放三联出,我负责,我去立军令状!’”写他对书如数家珍:“在闲聊中偶尔提到一本现在不太好找的旧版书时,他每每就会眼睛一亮,说:‘我这里有一本!’然后准确地走到书架某一位置,一伸手就取了出来。”文字中都带着现场感,再配以书中穿插的两百多幅老照片、书影、书信,读来酣畅可感。
范用喜欢交朋友,可以说朋友遍天下。书里以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了范用与田家英、戈宝权、陈白尘、李一氓、王世襄、启功、赵家璧、丁聪、叶浅予、黄苗子等人的交往故事。他以一片真诚和赤子之心,把作者变为朋友,把朋友变为作者。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整个文化界的著名人士都是范用的朋友。此言豪放,但在范用的“朋友时光”中,我们确乎能感受到80年代文化界的气象,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文之光、人情之美。
书中有三处写到“流泪”。第一处,写香港作家罗孚1982年经历一大变故,一年后来到北京海淀双榆树住下,一住十年。他在北京朋友不多,也自觉不便去找朋友,某天却在三联偶遇范用。“范用上来就拉住罗孚的手说:‘老罗,你住哪里?在哪里?我一直在找你,找得好苦!’那种热情,那种真诚,发自内心,让罗孚顿时老泪纵横。”此次相遇,对罗孚影响至深。第二处,写叶至善在一封信中给范用附了两首手写的歌谱,一首《卜算子》,一首《荆轲》,是给旧诗词配上了西洋曲子。范用大喜,马上按谱放声高歌,唱毕还给叶至善回信详细谈了感想。叶至善阅信后直呼“知音难遇”,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第三处,写范用晚年,他去看望弥留之际的楼适夷和韦君宜,其时楼适夷已不省人事,韦君宜虽还认得范用,却说不出话。“探视出来,在医院门口,他停下脚步,拄着拐杖,泪如雨下……”三处“流泪”,让我们看到风风火火、果敢干练的“范老板”之外,一个至情至性的范先生。
“范先生倔强、固执,有时还有点怪脾气,但他真实、真诚,至情至性,为书籍无求无悔奉献一生,对读者、作者亲切细致,全心全意。他是一个难得的纯粹的出版人。”《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也难得地让我们有机会深深地走入范先生的人生场域,感受他高贵的品质,并汲取力量,借以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