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5年9月,楚庄王借口宋国杀死楚国使者,亲率大军攻打宋国,包围了宋的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宋国军民一边同仇敌忾坚守城池,一边向盟国晋国求援。当时晋、楚争霸,不过晋国刚刚在与楚国的邲(今河南郑州北)之战中失利,伤了元气,不敢出兵,同时又希望宋国拖住楚国,消耗它的实力,于是派将军解扬出使宋国,传达晋景公的旨意:“晋师悉起,将至矣。”你们一定要坚守,晋国大军很快就到了!
解扬化装成一个商人,身怀使命,便出发了。不幸的是,途经郑国时,解扬被认出了身份,因为郑国已经臣服于楚国,所以他被逮捕并送给了楚庄王。
楚庄王认得是晋将解扬,问他:“你来此干什么?”解扬也不隐瞒,直言说:“我奉晋公之命出使宋国,叫他们坚守城池,等待救兵。”
楚庄王说:“以前你曾被我们抓住过一次,寡人没有杀你,今天你又来自投罗网,还有什么话说?”解扬还是很硬气,回答说:“晋、楚,仇敌也,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楚庄王想利用解扬反说晋君的旨意,劝说宋国投降,因此并没有杀了解扬,而是派人贿赂于他,许以好处,甚至答应事成之后让他到楚国做官。解扬开始都拒绝了,到了第三次,他才假意应承下来,因为他担心身死事小,无法完成君命事大。
楚国为了攻城,造了许多楼车,足有城墙那么高。解扬登上楼车,对城内的宋军大喊道:“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晋国已经发重兵来救你们了,千万不要投降楚国啊,晋国的大军很快就要到了!
楚庄王一听,赶紧命人把解扬拖了下来,生气地质问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寡人,又违背了诺言,这是为什么呢?不是我不讲信用,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
解扬从容回答道:“我听说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的命令就叫信。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您,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呢?”
楚庄王叹道:“所谓‘忠臣不怕死’,说的就是你啊!”他回头对楚国的将军们说:“为人臣无忘尽忠而得死者。”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因为解扬的英勇表现,最后楚庄王“赦解扬使归”,放他回国了,而晋国则晋升他的爵位为上卿。
在儒家思想里,信有大小之说,所谓的大信是指符合“道义”的信,小信则相反。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遵诺守信是要讲条件的,不讲条件的“言必信,行必果”是浅薄固执的小人行径。所以解扬为了完成晋君赋予的使命而失信于楚庄王,是守大信而失小信,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反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称赞。
现代社会同样认同以道义为原则的大信行为,而不认可不讲条件的小信。比如西方社会都会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但在《英国儿童十大宣言》中第十条却写道:“坏人可以骗。”它解释说:“对坏人可以有不讲真话的权利。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在受到胁迫的时候,还一味地要求孩子诚实无欺,显然是愚蠢的。
凡事都是有条件的,懂得了权变之理,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世界相处,远迷惘而少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