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交谈的音响(图)
砂丁
《山川面目》,李琬著,漓江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读李琬的散文,总是会遇见一些颇让人动情、但又不免为之揪心的时刻,让我们习惯于稀松平常之事的心灵,经历一次次小小的地震。

  事实上,李琬散文里对他人声音的描绘和呈现,总是从即兴、偶然的交谈开始的。《山川面目》里年轻的抒情主人公很少单独旅行,作者如是写道:“在困倦中,我贴近每一个半陌生的人坐着,因为每一个半陌生的人都是一种节日。”而在“我与你”共在的“节日”中,“人们怎么会不相互依赖?”在李琬的散文中,我们看到那个不希望被禁锢在室内的窄小天地和窒闷学院里的自由心灵,在交谈中灵动地腾挪她那个自我的位置,“交谈”于是成为一个游动的边界,一个主体、人我间的感受性中介,在一些时而窸窣时而清晰、果决的抒情声音里,展示为动人的种种文字音响。

  在《凡耳偶得》中,李琬自陈喜欢在手机上听广播,是因为“音乐没有体积,没有形状,不占据空间和视野”,却占有听者生命中一段独在的时间,像不能自由地换节目一样,“强迫”听者去接近和进入它细密流转的音响。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听广播时,感到“我们不是独自一人,而是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其他打开广播的人一起在听它”,于是,以广播为通道,音乐不仅自身流淌为一段私密、属我的时间,它也构造和扩展为一个空间,在天涯此时共同分享的聆听里,时间便被赋予了空间的伦理性,通过“我”的在场与无限广大陌生的他人建立一个“共在”的场所,我们的生命于是由时间所占有的一个单独的“点”,扩展为涟漪般向外层层推递延展的、无限广大的“面”。

  无独有偶,在埃里温两千八百岁生日的彼时彼刻,我们年轻、敏感的旅行者抓取到手风琴缓慢流溢的声响,而感到从周围“每一个民谣歌手的喉咙里”流淌出来的,都是“熟悉而模糊的歌”。同样是在陌生的人群之中,“我”和无限广大的他人的面孔共同分享了这座西亚古城“两千八百年中活过的一小时”,共享的时间因有他人的参与而被赋予了空间性,时间于是变得“有香味”,“落在所有的阳台、卧室、餐桌和纱帘上”,在这样一个如空间般扩散开去的时间的此刻,抒情和游走的“我”体会到“那联结我们所有人的东西还未失去”,且“隐隐约约又有新的联结被捏塑起来”。

  交谈,似乎是李琬的散文中颇为核心的抒情构造。交谈需要音响,无论这音响乃是实有的声音,还是面孔、气味、形象、身体、姿势、话语等或抽象或具体的音响的替代物,在作者这里,交谈都需要一个“中介”、无论这个“中介”以何种面貌出现在作者对事物加以打量的目光之中。

  李琬的智性,和一种常常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省的姿态,构造了她的抒情音响里从容有余、自如进出的疏朗密度,使李琬的“交谈”总是维持在一个她的自我可以控制,并不逾矩也鲜少突兀的形式尺度之内。

  李琬从格雷厄姆和莱维托夫那里看到和汲取的养分,不外是对“中介”的这种理性控制。无论在诗歌里,还是在散文写作中,李琬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理智和知性的大脑如何妥帖地组织和安排它原本或许激情漫溢甚至超越边界的抒情冲动,以使抒情的音响和浓度始终处于一个略高于日常的界面之内。李琬做得足够精巧,也足够疏密自如,显现出一个逐渐成熟的写作者对自身命运和周围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那种与自我的娴熟共处,以及对“我与你”之伦理尺度的安全、游刃有余的力度控制。在所有这些方面,李琬显现出一种“综合”的耐心,主体和形式都那样恰切、工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