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指的是周朝统治者被戎族驱赶,西周覆灭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阳(洛邑)起,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大约有550年的时间。中国有证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经过西周与春秋战国时代,发展成为巨大的帝国。在此期间,孔子做梦都想见到的周公的“周礼”建构完成,后来又被瓦解。周礼秩序的瓦解创造了名为春秋战国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当时各国有趣而又激烈的角逐与盛衰。
解读春秋时代历史的《左传》是历代士大夫们的政治学教材。在类似《史记》与《战国策》一类的历史书中,不仅充满了治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的策略,还记载了当时诸多人物的人生与命运,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这一时期是为了霸业、生存以及统一而进行政治斗争的阶段,同时也是为了寻求新秩序而进行艰难探索的阶段。这种探索与努力,在思想领域催生出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努力阐述自己描绘的理想世界,并努力将其应用于现实。特别是儒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都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
最终,经过春秋战国时代,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大江大河周围诞生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普通百姓取代了奴隶,从事农业生产的国家框架以及王朝的赋税体系和常备军也一同形成。战国末期,秦国最终兼并六国,消灭对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一统帝国。汉朝继承秦朝,形成了今天被称为“中国”的国家之主体躯干。因此,春秋战国时代可谓名为“中国”的巨大骨骼的诞生时期。同时,在这个骨骼上添加血肉与精神,今天的中国才得以存在。
在春秋初期有数百个诸侯国存在,到战国末期,却只剩下了七个国家,真是一个血花飞溅的生存与竞争的战场。很自然的,人们会提出如下疑问:
为何有人留存了下来,有人却消失了?
为何有人坚守住了,有人却未能做到?
最初,西周的秩序坍塌,春秋的秩序被建立起来。后来,春秋的秩序又坍塌了,而战国的秩序又被建立起来。战国的秩序最后也倾塌不存,取而代之的是帝国的秩序。
这种潮流是重复的,还是进步的?是某个主要因素作用的结果,还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潮流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在春秋战国的舞台上,英雄、哲人等各方人士互相较量,数千万人参与其中。人伦与法治,德行与实力,名分与实利,互相纠缠而行,最终催生出胜利与失败的严酷的岔路口。不仅是人,形成制度与生产方式等社会基础的一切事物都飞速地行进着。
所幸,我们拥有历史界与思想界的巨人们留下的脚印:从《史记》《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到《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巨著,还有《吴越春秋》一类的小说著作。同时,我们还有比记录更好的资料存在──地面上宏大的城市遗迹,地下至今不腐的古人的遗迹也仍然被持续发掘着。
比上面这些资料更好的是活生生的自然──历经风霜的山峰至今巍然耸立。泰山与华山都是扬名历史的名山。有位诗人在吟咏太行山的山路时说道:“险也。”路上累积的人骨都已变成尘土,而山路依然如昨。黄河与长江,草原与黄土高原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借助人的躯体,黄河与长江、淮河与汉水分享着文明,草原与黄土一决雌雄的场面至今犹存。
现在我们要准备足够大的铁锅与足够多的柴火,将锅底下的火烧至连巨大的骨头块都能熔化的程度。好了,让我们大家共同开启这段旅程。等到旅程结束之际,我们便可获得只有在漫长历史中旅行过的人才能拥有的从容与洞察力。届时,我们大家将成为朋友,围坐在大树下的铁锅旁边,怡然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