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湖南的一家银行,一位老奶奶在柜台取现金时,因为不会写字,被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不签字取不了钱。该工作人员还说,“不会写字就不要排队”。老奶奶只能在家人的帮助下从ATM机上把钱取出来。
一句冷冰冰的“不会写字就不要排队”,透着不耐烦,缺乏同情心、同理心。说到底,是这名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出了问题。类似现象并非个例。在广东珠海,一名盲人因为带着导盲犬被酒店拒绝入住;在湖北广水,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在办事窗口前被人抱起进行人脸识别……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许多事情在被公众关注后,服务方也能找到解决办法,充分说明原先不是没有操作空间。再完善的规定,都有可能覆盖不了全部人群。也许有些人以规定为理由,是怕违规受处罚。其实,遇到特殊情况,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处理,是服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不愿意想办法,嫌麻烦,是因为缺乏一颗为群众服务的心。须知,良好的服务应该是热诚的,给老百姓带去便捷、舒适,把麻烦和困难留给自己,而不是打着规定的幌子,对群众说“不”,给群众添“堵”。
群众的需求往往是多元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每当此时,服务机构需要有一种代入感,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感受群众着急的是什么、难处在哪里,尽自己的全力去寻找解决之道,同时还要举一反三,从个案中总结经验,从而建立处理特殊情况、服务特殊群体的机制和流程。其实,许多服务大可不必等到特殊情况发生时才着手处理。老人遭遇“数字鸿沟”时怎么办?如何给残疾人提供最大方便?这些都是做好服务应前置思考和应对的问题。越是小众、越是特殊群体的需求,越不能忽视。面对这些需求,服务机构不应嫌麻烦,恰恰相反,可以将之作为检验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流程、提升业务水平的良机,反思自己为何做得不到位、不周全,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把服务内容做出增量来。如是,方能给群众提供愈来愈优质的服务供给。
规章制度不是冷冰冰的文字,遇到问题时,多些体谅、多些人情味儿,带着真挚的心为群众服务,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