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摄制团队讲述纪录片《海河》幕后故事~~~
对话up主~~~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0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摄制团队讲述纪录片《海河》幕后故事
每个人都是汇成大海的清泉(图)
本报记者 张洁

  在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天津市档案馆共同制作,历时三年制作而成的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海河》在天津卫视收官。《海河》是国内首部全面反映海河流域生态人文的大型纪录片,以“大海河”概念为起点,以全球的雄阔视野与中华文化的深沉情怀,立体反映海河水系环境对全流域经济、文化、社会变迁的影响,集中展现以京津冀为中心的海河流域的沧桑巨变,深刻揭示了水与人、水与城市、水与社会、水与未来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一部海河流域生态人文发展的历史画卷与未来图景。近日,该片制片人、总导演路树强接受记者采访,讲述背后的创作故事。

  十几人团队拍摄三年 

  累计1400多小时素材

  江河既是大地上最灵动舒展、丰富多彩的自然形态,也是天地间最慷慨豪迈、生动多情的生态系统。海河,流域面积32万平方公里、润泽京、津、冀等8省市自治区,像一把巨大无匹的扇子,斜铺在太行山、燕山以及华北平原的广袤大地上。72公里的海河干流连接着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等五大支流,融汇了上游300多条河流之水。

  《海河》最早的构想始于五年前,由天津市档案馆于学蕴副馆长和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电视教育频道陈国望总监策划,原本的叙述主体只局限于海河干流72公里,而随着调研的深入,团队的视野逐渐打开。《海河》拍摄团队足迹遍布海河流域:北至金莲川草原,南至河南安阳,西至山西大同,东至渤海湾,拍摄采访点位260余个,涉及故事的主人公50多名,采访专家100余位,累计拍摄了1400多小时的4K超清素材。

  《海河》是首部全面反映海河流域的纪录片作品,主创团队是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纪录片骨干团队,该片总导演路树强介绍,“现在看到的《海河》内容涵盖从古至今,纵横8省市,1122公里的海河,是一个架构繁复,时间空间更广泛的一部大型纪录片。”在拍摄初期,摄制组团队面临很大挑战,前期他们需要有大量的阅读、调研和学习,他们多次与专家学习拜访,“我们自己给自己补课,包括生态、水利的许多内容确实太难了,我们也逐步学习学通。我们天天都在学习。”

  路树强透露,团队最开始也想找一个捷径,比如可能找到领域的顶尖学者,通过专家几十年的研究进而展示研究成果,但他们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位纵横海河流域的大专家,所以一开始走了许多弯路。“到底讲海河什么?我当时就问我自己。海河看似很大,流域和几大支流都在这儿,确定了生态和人文两个部分的内容,但是怎么给人说,说什么,这就需要融会贯通、条分缕析的能力,需要我们实实在在下功夫。”

  除此之外,海河流域的生态状况究竟如何也令摄制团队担心,“我是要拍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海河,但它的生态问题如果非常严重,拍不成,该怎么办?”不过,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制团队发现,海河流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例如永定河、大运河通水了,白洋淀的污染天天时时监控……生态环境正在治理的路途中,人们在保护的理念和保护之路上看到了希望,而且现在也有了很大成果。

  摄制组由十几人组成,《海河》拍了三年。他们人人爱着纪录片,不忘初心,怀抱梦想。“因为疫情的原因,拍摄中我们总是在争分夺秒。疫情中拍摄地不能待久,所以他们需要很高效率地完成需要的计划。路树强介绍,拍摄雄安新区时,天气最热的时候将近40度,摄影师全天靠着喝藿香正气完成了拍摄;为了拍摄河流的不同的形态和最真实的状态,在最冷的时候,他们也要把很多河干的形态记录下来,“干涸的河道,干裂的土地,空间里淡淡的鸟鸣,慢慢起来的风声,即便萧瑟静谧,但它没改变。那是它拥有生命才会与你进行的对话。”

  “我第一次去殷墟,我问自己,这里是海河流域的一部分吗?当讲解员说‘欢迎您来到海河流域’时,我惊了。天津这座城市刚刚618年,海河像一只手一样,把这一片包住,我们是一家人,这部纪录片起初海报叫‘嗨River’,我们要向海河问好。这是我们海河流域所有人的一种认同感。我当时抱着这么一个心态,要向世界介绍中国,介绍海河文化。”

  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以庆表示,《海河》是一部非常有难度的纪录片作品,它需要完成历史观、文化观和对于自然的解释。“纪录片对历史要负责任,它要有权威性、文献性、文化性,还要有厚度。在讲述的时候,它要大把地撒出去,又要顺理成章地、富有逻辑性地收回来。如此气势恢弘的讲述,在进行结构思考时非常难,而《海河》在这方面完成得非常好。”

  寻找海河的源头

  发鸠山精卫庙下一汪清泉

  关于海河源头,众说纷纭。一条河流为什么连源头都搞不清?在国内众多的水系之中,海河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其他的河流都是一条干流,所有支流都涌入其中,然而海河却是个超级扇形水系,海河干流仅仅72公里,而五大支流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都远远长过干流,五大支流上游更有300多条支流,形成一个个水系。

  《海河》给出权威答案。通过对全流域进行宏观梳理,海河全长1122公里,发源于山西省长子县西部的发鸠山。海河专家靳怀堾也在纪录片中确认了这一研究成果。回忆起发现海河源头的过程,路树强讲道,那是2020年十月左右,摄制组为寻找海河的源头,参考《中国河湖大典》,通过当地的县志、水文志等一点点查,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来到发鸠山一带。

  路树强说:“当时一位老爷爷在割玉米,他是看庙的老人,说着当地方言。我问海河源头在哪?他说,‘那有个碑,有个龙头,就在那儿。’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灵湫庙供奉的是炎帝的小女儿,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精卫。世界如此巧合,海河干流穿过的天津把精卫擘画在天津站的穹顶,海河源头却恰恰是精卫庙下的一汪清泉,她一直守护在这里。”

  摄制组分成了五六支小组,他们走过每一条河流的源头,并把海河流域所有源头的水都放在不同的矿泉水瓶里,带了回来。路树强回忆起一次寻找源头有惊无险的经历,那是在坝上寻找滦河源头,10月份地上水却结冰了,团队里6个人往深山里走,险些在山中迷路,“每人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那里野山野道,手机信号全没了,真是感到害怕。我们每人拿着步话机,三分钟一联系,我们分头找路,越走越深,走了五六个小时,终于找到了。”

  此外,一个拍摄地,往往要去多次,有的是分季节,空镜组往往需要拍摄春夏秋冬四季的场景,有的则需要展示事件变化,这些最真实的场景成为了他们最珍贵的拍摄画面。“娲皇宫去了两次,那儿是女娲娘娘在中国最大的道场。凌晨3点,我跟摄影师和执行总导演曹金珊一起拍日出,那个场景我永远忘不了。我们前一天晚上看完了点位,早上去的时候漆黑一片,这时,山上高处有一盏灯亮起,太行山远处太阳已经升起,我们当时就感觉像天宫。”

  第二次,摄制组赶到女娲娘娘诞辰时来拍摄,四里八乡所有的村镇都非常热闹,“这是非常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摄制组来到最远的滦河北段,那时零下25度,还有东部最后的渔村,滹沱河边有一个小村庄,他们还有放河灯的习俗,他们敬畏天地,敬畏水……我们要捕捉这些非遗内容,最终呈现的是文明的力量,这也是海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找到认同的原因。”

  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表示,《海河》的摄制团队抓住了一个具有重大人文历史价值的选题。作品抓住了治水这个核心,抓住了河流形成对于大陆文明的核心作用,就上升到了一种历史文化的新高度。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李秀云表示,《海河》从地理、历史、政治、人文等角度切入,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条“母亲河”。全片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交替呈现,翔实的历史资料、特定的历史遗迹增强了真实性、权威性,大量运用历史真实影像、照片,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与海河有关的他们

  每个人都有了不起的故事

  《海河》全片分为六集,分别为《人天共济》《大地华章》《通达天下》《守望安澜》《海晏河清》《九河之城》,从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生态等多视角,成就了一部体现流域生态治理与人文精神内涵的鸿篇巨帙。在故事选择上,拍摄团队选择不极端但非常真切的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与水、文化、发展有关的这些人。

  泥河湾沟壑纵横的黄土荒原之下,80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卫奇,依旧在这里进行着自己的发现。当年,年轻的卫奇与自己的同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盖培一起,在这里发现了100万年前,人类使用过的打制石器。从1972年第一次来到泥河湾盆地,整整半个世纪,泥河湾留给卫奇的疑问,远比他在这里得到的答案要多。

  “卫奇老先生在那待了50年,他说这辈子可能不会挖到泥河湾猿人化石,但他还想做下去。他就在那山沟里,住在农民家里,他出过车祸受过重伤,但仍然坚持着。”摄制组在泥河湾拍摄了7天,“4月份突然间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们往山里走就是大水沟,脚下还能发现100多年前挖掘过的碎片,痕迹还在啊。这些感受会给创作和记录者带来更大的信心。”路树强说。

  在《人天共济》这一集中,当新一天的阳光洒在西柏坡的红星之上,97岁的淀上神兵在白洋淀泛舟。“老人家谈笑风生,非常精神,天天看《新闻联播》,人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希望中国好!”老人曾有次有惊无险的经历,他96岁的时候掉冰窟窿里了,但自己又游回来了,老人上水泛舟也是家人经历了一翻思索后才做的决定,最终才拍到如此珍贵的画面,路树强说:“当时正是8月,老先生也愿意上水,带我们下船,我希望看到老先生在白洋淀上跟水乡在一起的样子。他到那儿突然就活跃起来,给我们吹气,摘莲蓬,弄荷花,他自己当年就这么做的,又可爱,又让人尊重。”

  中国历史上有一条时间跨度250多年,纵横两万多公里的古商道,这条商路是中国商人与俄国商人合作开拓出的一条专门输送茶叶到俄国,甚至延伸到西欧各国的国际商道,人们叫它“万里茶路”。在调研中摄制组发现,如今从天津港发出的中欧班列的路线,所经过的城市、国家与这条曾经的古商路高度重合。路树强说,“万里茶路,从福建、天津、张家口直接到恰克图也就是俄国,当时去往整个欧洲的都是走这条路。我们在张家口草原上找到了这条路,我们正好赶上大晋商常氏后人到此处,他说,‘看到我们先人做的事,我们现在只能仰望。’中国人的闯劲儿真是了不起!”

  大运河既展现了它的沉雄冷冽,也富于鲜活的风情。出现了许多生动的“小人物”,他们都与这条千年水路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从老旧的木箱中拿出自家的家谱,讲述沿运河漂到天津的家族故事;妈祖娘娘生日,翟氏族人去天后宫参观先辈制作的船模。霍庆有是杨柳青年画的第六代传人,路树强说:“他带我们到了南运河畔做冰排。那是大运河边的旧日时光,在冰河上通行,粮、盐、南北杂货也曾在这条河上流动。”

  在百万年曲折前进的历程里,她山容海纳、文明接续,从泥河湾到磁山文化,从万里长城到京杭运河,海河流域从唐宋之后逐步发展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探寻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的首善之区。

  路树强说:“海河是一条非常伟大的河,在中国整个时代发展中,她是见证者、推动者,人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其中,太精彩了。天津这座城市,就是海河流域的一部分。通过这部片子,我们每个人能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们未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的乡愁,我们的民族记忆,甚至有的人能从中就看到亲切:我想去祖国的这些山川大河看看。我想让观众知道我的感受是什么,最终它是种认同和融合。”

  南开大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周志强表示,《海河》是一部海河流域文明的视觉思想史。他表示,“一方面讲述了地理如何规定我们的文化,另一方面重新定义了海河流域文明,为人们理解中国北方地理与文化赋予了崭新的视野。这部纪录片完整诠释了海河流域文明和北京湾这两个概念,让人们重新想象了一种包含天津在内、以华北平原为中心、辐射到海河流域文明的文化形式。”周志强认为,《海河》呈现出以海河为文化血脉的更广阔视野,所讲述的不仅仅是天津自己的故事,更是一种崭新视野的中华文化历史故事、中国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