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习悟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
赵地 王浩程 张素姗

  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擘画出一幅壮美的蓝图,要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导向,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的总体思路,加快打造国家级人才平台。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适应高科技社会环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优秀的身心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广博的知识体系,突出的开拓能力,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的显著标识。要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其本质特征和思想精髓。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全部的社会实践活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哲学的高度对实践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所起的作用作出了科学精准的概括,认为实践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性的力量,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能动地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认识观点。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的。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出真知,已经成为古往今来的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黑暗到光明,从积贫积弱到富裕强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始终在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前行方向,始终在坚定着志士仁人的理想信念,也始终在实践中彰显着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强大力量。

  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阐述了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关系,对知行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行了细致剖析,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立足阶级烙印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持新发展理念,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可以说,中国在前进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观的引领。人才培养要实现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创新发展,同样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也必然会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印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性和社会适应性

  作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指导全部社会活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上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学习、认知社会,可以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激发成就自我、奉献他人的热情,从而为自己投身国家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当受教育者步入社会,履职岗位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辩证的和历史的观点方法会帮助其理性应对顺境和逆境,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对个人前途会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是高质量人才的显著特征。是否能够承受足够的工作压力,是否具备高尚的品质、豁达的心胸、勇气和耐力、信心和激情,这些是综合素养的表现,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表达。要磨炼出这些品性,牢固树立正确实践观首当其冲。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指导实践和增强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成为每一名学子的成长养分极具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高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能够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高等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性和社会适应性。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机制合理性和路径畅通性

  人才培养过程的规律性极强,唯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个体身心成长的规律,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并在育人实践中疏通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畅捷路径。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球科技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环境中,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导向,不断探索打造自身特色,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创新发展的机制和路径,激发创新创造动能。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具体理论指导。

  “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探索自然,认知社会,追求幸福的真知灼见,把握其精髓,运用到实际,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社会的创新发展都大有裨益。

  (作者分别为天津工业大学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讲师;天津工业大学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